很多人抨击《摔跤吧!爸爸》的价值观,诚然,从普世价值的角度看,这部片子有太多可以抨击的观点:爸爸让女儿背负自己的梦想去生活;爸爸强迫女儿必须去拿金牌、银牌都不可以;爸爸为训练女儿摔跤不惜减掉她们的头发,让她们牺牲少女的快乐……
但我恰恰觉得,这些槽点,正是这部片子的可贵之处,因为太接地气。他不是在一个乌托邦里空谈教育,而是将这一切放到印度女性地位极低的大环境中。
在印度,因性别歧视,女孩子出生就被杀是常态,长大后遭遇强奸是司空见惯,而且正如电影中所说,很多女孩子刚长到十三四岁,就会因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被嫁到一个陌生男人家里,从此相夫教子,一辈子有做不完的家务。
你跟这样一个国度的女性谈青春期少女的快乐,谈自由发展个人爱好的权利,无非是另一种,“何不食肉糜”。
这就跟和一个饿得吃不饱饭的人,谈减肥、谈健身是一个道理。
辛格爸爸为什么要逼女儿学摔跤?
一方面,当然是希望女儿完成他未了的心愿;
另一方面,是他真的爱自己的女儿,他不希望女儿像普通印度女性那样在低下的地位中、受人支配过完一生,他希望女儿变得强大,能自由主宰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看过《摔跤吧!爸爸》的一个删减片段,孩子们的妈妈担心地问辛格爸爸:“女儿学了摔跤,将来嫁不出去怎么办?”
辛格爸爸回答说:“将来她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伴侣。”
而在影片末尾,大女儿吉塔将要去打人生第一次国际赛的决赛时,辛格爸爸对她说:“如果你明天赢了,你的胜利不仅属于你,还属于印度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孩的女孩子们,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里相夫教子的女孩子们。”
女孩子一辈子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不是不好,如果这是女孩子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那当然好。
但是,放在印度的语境下,绝大多数女孩子根本没有选择权,而是被社会、被家庭逼迫着,一辈子只能过相夫教子忙家务的生活。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选择。
而辛格爸爸,就是希望女儿能通过摔跤事业,获得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利,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她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自己是要留在印度家乡、还是生活在国外,可以选择自己是要相夫教子,还是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