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实一直在观察着周围人与自己和他人的互动,尤其是自己父母和他人的互动,通过父母和这个人的关系,推断自己该和这个人是什么关系。
如果孩子和父母组成的这种“三角关系”能够均衡发展,孩子就会以从这个最初的“三角关系”为模板,看到自己生活中很多的三角关系——妈妈或爸爸,我,和某个兄弟姐妹;妈妈,我,外婆;爸爸,我,爷爷……
家庭就像一个圆圈,圆圈里有很多点,它们会组成很多关系三角。
孩子越能和父母发展出平衡的“三角关系”,对他们的性格发展、独立性、情感发展越有好处,他也更容易在成年之后,脱离父母影响,组建自己家庭。
如果母亲也只重视和孩子的关系,忽略了和丈夫的关系,这种单向关系不容易被打破,孩子和父亲关系也不容易建立。
有时一对夫妻矛盾积累太多,他们会无意中拉拢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贬损对方。
对孩子来说,他会很敏感的察觉到这个家庭三角出现了问题,他内心会开始出现纠结——和妈妈好,似乎爸爸会被排除掉;和爸爸好,妈妈又会被排除掉。
大部分在父母矛盾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会选择和某一方关系更近一些——通常是和妈妈接近,然后一起排斥爸爸。
因为母亲本能会承担更多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更会想要保留和母亲的“索取——供给”关系。
现在广受诟病的“妈宝男”现象,其实就是孩子从小和父母关系不平衡造成的。
有些男孩,会在成长中成为母亲的“精神伴侣”。
走进婚姻以后,他和母亲的关系也未必会分开,母亲可能依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他,他在心理上给予母亲安慰——比如言听计从。
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将会感觉被冷落,甚至被排斥。
所以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和母亲关系太近,他受到父亲角色的影响力就会变小,他可能看不起自己父亲,甚至讨厌自己父亲。
被排斥的父亲虽然仍然在这个家庭中,但是他会渐渐离孩子和妻子越来越远。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调查,男人和自己孩子关系越好,他的出轨率就越低,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也更愿意和妻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