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几年前,曾有一篇文章火爆互联网。
一位奶奶每天都会带孙子去一家店吃牛肉面,这个奶奶每次都会叫2碗,然后把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夹到孙子碗里,然后乐呵呵地看着孙子大口吃面。
有一次,奶奶没当着孩子的面,就把牛肉夹到孙子碗里了,孩子没看见。后来,孙子嚷嚷着要奶奶把肉给她。任凭奶奶怎么解释,孩子都一口咬定奶奶把牛肉偷吃了,大喊“奶奶是骗子”,在店里撒泼大闹。最后老板出来,哄他们走,说:“我不卖你们牛肉面了!”
没想到第二天,这孩子带着父亲又来了,后边跟着奶奶。父亲一进门就嚷嚷:“给我来三碗牛肉面!”等面都上桌后,把其他两碗里的肉全都夹给儿子,还把老板叫过来训话:“我告诉你,我买的面,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就乐意把肉给儿子,你管得着吗?!”边说边往碗里吐了口痰,然后领着儿子“昂首挺胸”地走出了面店,可算给儿子出了口恶气。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都会鄙视这个爸爸的做法。
也会觉得这个奶奶太宠孩子了。
先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发生过。
但是这样的事实却是常见的。
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做过这样的事。
就拿我陪儿子出去吃早餐来说。
吃粉的时候,是自己加炒码的。
孩子吃的少,都是从我这里分一小份给他。
而码子呢?比如排骨或者牛肚,都是儿子最爱。
每次我会特意给他多分一点。
孩子有时还是不满意,嚷着想要更多。
记得那时候我妈带他吃早餐。
势必是要把自己碗里好吃的码子全部夹到孙子碗里的。
所以他会觉得自己得到更多甚至全部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我不会这样做。
可我还是会多给一些给孩子。
这是父母的天性。
所以说爱与溺爱就在一步之间。
有时我会明确告诉儿子:这份是爸爸的,你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加,但你不能把我的也吃掉。
起初他会不高兴,但慢慢明白了这个界限。
后来也不会为这事生气了。
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
父母的引导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