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拍,我看今天好像上学有点晚了,你还有哪些没做完的,需要我帮你吗?
上学期你早上都做得很好,是不是刚开学还不适应,经常迟到还是不行的。以后每天睡前,妈妈和你一起把第二天的东西都提前清好吧。”
结果那天早上没有争吵也没有迟到,而且在和我一起清了几天东西后,不用提醒,她自己就养成了睡前把东西都准备好的习惯。
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批评或者要求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限定场景和范围,有没有尝试帮他找出解决方案。
简单的说,一是“就事论事”。孩子错了的地方可以指出来,但不要把错误无限放大,更不要去贴“拖拉”、“让我丢人”之类的标签。
对理性思考还没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贴上“不行”的标签,就真的可能永远都不行了。
还有一个小技巧,在批评的同时,找出同类的事情来肯定孩子。
比如“上学期你早上都做得很好啊”、“你的数学没考好,但语文还不错呢”,用事实来告诉他,你并不是什么都不行,是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的。
二是帮助孩子行动起来,去尝试解决问题。让他亲身体验到,我可以想办法让事情变好,我能靠自己的行动,走出困境。
这样的批评不会影响亲子关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反而让孩子一次次感受到,做错了不可怕,当发现自己总是能够去解决好时,真正的乐观和自信就有了。
就像之前在给的爸爸书单里推荐过赵昱鲲的《自主教养》里讲的(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详细地讲了“怎么批评出乐观的孩子”,有兴趣的亲可以买来看看),
“真正的乐观不是避免让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让孩子明白,挫折来临的时候,我有能力去改变它。”
时常听到身边有妈妈说,育儿这件事啊,真是懂得越多,就觉得越难。
满足孩子的时候担心会没有规则感,树规则的时候又怕影响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了还想万一将来没出息妈宝男/女就完了……
大概育儿和任何事情都一样,哪个方面都别走极端,找到一个最适合当下自己和孩子的动态平衡,应该都不会偏得太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