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妇联有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家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
真正的父爱,是需要被感知的。
孩子的世界从来不缺「爸爸」的身份,缺的是「爸爸」的温度和关爱。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
等到3年后归来,他吃惊地看到儿子的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缺乏父爱综合征」。
「缺乏父爱综合征」其实是由于父爱缺失,致使他缺乏父爱而带来的一种分离性焦虑。
这种分离性焦虑轻度表现为胆小、焦虑等情绪性症状,严重的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头晕、昏厥等生理性症状。
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父爱充足的男孩,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
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女孩如果缺少父亲陪伴,可能会造成性别认知混乱,缺乏性别认同感,严重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婚姻。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陌生的场合,婴幼儿和儿童都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抚。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
男人较女人来讲,更具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宽容精神、求知精神,这些特点,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父爱能给予孩子勇气
前几天看了一个小视频,一下子就被视频里的爸爸暖化了。
有一个名叫「贝拉」的小女孩,要去舞台表演芭蕾舞。刚上台,她突然要甩开老师的手,一个人哭了起来。
可能是贝拉年纪尚小,害怕站在舞台上。
幸运的是,爸爸抱着小宝宝上场了。
白色裤子,黑色上衣,就像是「小天鹅」堆里混进了一只「大黑鹅」。
爸爸右手环抱着小宝宝,左手牵着小贝拉,做着笨拙的芭蕾动作。
贝拉也慢慢从害怕的阴影里走出来,快乐而又自信地跟着爸爸跳。
真应了那句话:爸爸永远是女儿最坚强的后盾。
父爱能提升孩子智商
英国人类行为学教授Daniel Nettle,分析了17146名1958年3月某一周出生的儿童。
研究者把父亲在育儿上的参与度分为四组:单亲/无父、父亲极少参与、父亲参与度高但不及母亲、和母亲同样高的参与度。
参与度是根据父亲用多少时间参与具体的亲子活动(阅读或者游戏)来评定。如果父亲只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共同的亲子活动,不能被认为有参与度。
研究人员对17146名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个惊人事实:
无论父亲本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父亲育儿参与度高的孩子,在11岁时的智商得分,都会高于参与度低的孩子。
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
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父爱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目前大多数家庭,父亲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而家庭对外的抗压能力,与父亲的担负的责任成正比。
上周末,朋友病倒,孩子爸临时被领导叫去加班。
出门时,嘱咐7岁的儿子:照顾好家里的「女人们」。
吃了药的她,迷迷糊糊睡着了。
醒来时,听见厨房传来叮叮咚咚的声音,儿子还一直在嘱咐妹妹:「你别动,哥哥来帮你。」
她正准备问儿子发生了什么,只见儿子端着冒着热气的碗,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
儿子对她说:「我答应爸爸了,照顾好你和妹妹是我今天的责任!」
前苏联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所以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加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生活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