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怎么骂都骂不走,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们?
当然不是。
这样的依赖只有几年,只有在他们小的时候。而且我们曾经的打骂吼叫,都会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让他们的心门慢慢闭合。
孩子小时候,也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
等他们长大,性格养成后,他们也许还会爱我们,可是爱中却有了“近乡情怯”的害怕。
你打他骂他凶他,他都不会跑,都会依然那么乖巧。
可他长大之后,他也依然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他太孤独的,很难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中处处碰壁。
《金牌调解》中,来过一对求助的母子。
儿子已经30多岁了,说起令自己崩溃到患抑郁症,甚至想要自杀的原因,竟然是童年的琐事。
他的老师总是打他,把鼻子打出血,放在口袋里的黑豆都能打碎……
每次他跟家长求救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说,一定是你做的不好,要不然老师怎么不打别人。
后来,他不怎么跟父母倾诉。因为很可能在学校挨打一次,告诉了父母又要挨打第二次。
可是即便这样,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父母。
有一次,后桌的同学挤他,他挤后面的桌子挤到倾斜。老师看到后,他们发生争执,他坚持自己没错要老师给他道歉,老师说让他回家反省。
本以为妈妈会给他主持公道,没想到,妈妈还是去学校相信了老师的说辞,认为是自己孩子做的不好。
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孩子与老师发生争执,父母认为一定是孩子有问题。
可是,真正令孩子伤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父母的做法,父母给他的二次伤害。
在他30多岁的时候,童年的阴影还一直伴随着他,他结婚生子,又离婚单亲,直到崩溃的那天。
那天深夜,他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妈妈,自己离开人世后,照顾好他的孩子。
这个电话,看起来是诀别电话,其实是求助电话。
妈妈的性格,从来不听孩子把话说完,就挂断电话。就连自己要自杀的后事,儿子都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把事情说完。
知道妈妈冷漠,还是要求救。知道妈妈会挂电话,还是要继续打。
一个30多岁的男人,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小心眼”、揪着往事不放,可实际上,他是太想被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