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好孩子背后
都有一个成功的家长
莫言曾经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哈佛博士何江在节目《儿行千里》里,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鼓励他们兄弟俩读书。
在农村,大多数青年劳壮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何江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守着土坯房陪伴在两个孩子身边。
父母每天不管干活有多累,都会坚持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睡前故事,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母亲也经常陪着两个孩子一起学习,她要求两个儿子把课堂知识讲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和两个孩子讨论。
父亲还立下规矩,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何江说,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滋润,他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否则,他现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就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从来都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来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比起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父母对文化的认知,比起父母的职业和地位,孩子更加重视的是你是否是称职的父母。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
从来不会指望孩子能自觉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幕剧情。
方一凡因为成绩太差,被老师建议留级一年,童文洁气得对儿子一顿狂骂,然后心急火燎的找到好闺蜜宋倩,希望她能帮儿子分析一下成绩,辅导一下功课。
宋倩说她,早不知道操心,现在才开始着急。
童文洁说,我怎么没操心?他成绩不好我就花钱给他报班,这还叫不操心?
与童文洁相反的是英子的妈妈宋倩,尽管宋倩对英子的控制欲太强,但是在英子的学习上,宋倩从来都是尽心尽责的。
她亲自辅导女儿功课,用大数据来分析女儿的成绩变化,英子的好成绩,那里面有多少宋倩的心血啊。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童文洁,总以为在孩子学习不好时给孩子报个班,在孩子考试考差了教训孩子一顿。
总是苦口婆心的要孩子好好学习,让孩子自觉一点,他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学习很上心了。
其实不是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自律性很差,没有几个孩子能管住自己,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觉,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约束。
从来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只有长期督促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