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我对幸福的笃定和信仰,应该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至童年而始的安全感,我不置可否。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现代人的腻歪,但也算得上他们那个年代的浪漫主义。
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也常有争吵,但每次争吵完,我又能嗅到恩爱的味道。
记得有次,他们吵完又互不理睬,家里往日的欢声笑语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冰冷和静默。
小心翼翼的穿梭在父母之间,始终绷着脆弱的小心脏。那么小的我,竟然学着大人,偷偷跪在家里的十字架前,祈祷爸妈和好,并且永远永远不会分开。
后来,我爸给我妈写了一封信,到现在我仍记得,爸爸妈妈还有我三兄妹,一起躺在床上,我们躺在他们中间。
爸爸轻声给我和妈妈念着信里的字字句句,我听不懂那些长长的句子,唯独只记得爸爸每读一句,开头都有个‘妻’字,我问妈妈“妻是什么意思呀?”,妈妈看着爸爸,两个人相视一笑,那瞬间,世界就透亮的。
父辈那代人的婚姻,或争吵漠视,或现世安稳,或宽容互补,极少浪漫有爱。而建立在这些模式之上的所有行为,都在为子女以后的爱情和婚姻埋伏笔。
我们整个一生都会在无形中还会沿袭父母对爱的理解、爱人的方式。
我的童年里,虽然父母间磕碰常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看到的都是温和有爱、宽厚轻松的相处,这也给我垫定了婚姻最初的理念。
夫妻俩在一起,应该是互动的、是愉悦的、是有爱的。
每年在爸爸生日前的几天,妈妈会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过几天爸爸就要过生日了,我们是不是要一起为爸爸准备礼物呀?”
于是,从小我们就记住了爸爸、妈妈的生日日子,并年年会精心为他们准备礼物,有贺卡、有小画儿、还有打油诗,每年到了那天,我觉得我们就像圣诞老人一样的神圣,大半夜偷偷溜出来将礼物放在他们的枕头边或是公文包里。
而这样的家庭传统,也逐渐根深蒂固植入了我的生活思维,我重视仪式感,喜欢为身边的人制造爱的礼物、动人的回忆,这就能形成一种温暖磁场,这带给我无数的裨益,所以无论友情还是爱情,我都收获颇多。
小时候爸爸经常给妈妈写信,虽然我不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内容。但看到妈妈拥着我读信时幸福的眼神儿,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后来当我遇见了刘先森,我也沿袭了这样的文字传统,无论在一起多久了,也没有放弃过用文字、邮件、短信来彼此表达、互诉衷肠。这样的方式让我和刘先森经常收获超乎异常的惊喜和感动。
到如今,在孩子面前我也成了不怕晒恩爱的父母。
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这四个字:父母恩爱
我爸妈之间平凡的爱的细节,漫布在我长大成人乃至于现在为人妻、为人母的所有年,这些理念和细节浸染了我对爱与生活的理解,助力我拥有了现在幸福的婚姻,再到如今你侬我侬的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