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及时、积极的鼓励。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无可逃,只能忍受电击,非常难受。重复多次以后,蜂音器一响,科学家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
结果出人意料,狗不但不趁机逃跑,反而没等电击开始,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被打击了太多次,狗已经放弃了逃跑的努力,只能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样的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也是一样,被打击得多了,就会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爱咋地咋地吧。
造成这种状况,父母“功不可没”。很多父母都是以批评打击为主,眼里只有孩子的各种问题:拖拉、磨蹭、粗心……
平时是母慈子孝,一涉及到学习,立刻变身河东狮吼:
怎么又马虎了?
就这么点作业,磨磨蹭蹭写到这么晚!
笨死了,这个都不会做!
唠叨、批判、吼骂、动手打,一步步升级。
想一想,一个小孩,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伴随着这些唠叨、打骂,心情能好吗?
时间长了,他就会把学习这件事和沮丧、烦躁的感觉联系起来。
一想到学习,就是不开心的感觉,就像实验中的那只狗,一听到蜂音器响,那种痛苦绝望的感觉就淹没了它,直接就放弃努力了。
孩子也是一样一样的啊!
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要多给他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不是夸他聪明,而是指出他的努力。
不是夸他的天赋,而是夸他的行为。
有的家长说:我也想夸他,可是我家孩子根本没有可夸的地方,全是问题。
那是因为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问题。
要善于发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别吝惜你的鼓励。
写作业磨蹭,昨天用了两个小时才写完。今天用了1小时50分钟,这就是进步。
上次考了85分,这次考了90分,这就是进步。
上次作文写了200多字,这次写了300字,这就是进步。
给孩子指出他的进步,告诉他:妈妈看到你的进步,非常开心。
问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做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抓住它,给予强化和鼓励。
慢慢地,孩子在学习中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他会把学习和成就感联系起来,一想到学习,就有一种正面、积极的感觉,自然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所以,当你忍不住想打骂孩子的时候,就想想那条被电击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