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通过读图画,这位妈妈看见(理解)了孩子。
著名绘本大师约翰.柏林罕说:文字只能告诉你一个故事,图画才能真正勾勒出书的真情。
正是在读图的过程中,这位妈妈看见了平时不能看到的东西,比如孩子在磨蹭中的可爱和幻想,孩子在幼儿园与妈妈分离之后的难过和失落……
看见,是沟通的开始。也许这一次的共读绘本并不能马上改变孩子磨蹭的状态,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肯定发生变化了。
因为妈妈看懂了孩子,她不会再认为孩子的磨蹭不可饶恕,不会在幼儿园门口夺路而逃了,她甚至也会给孩子拥抱并说声我爱你。
而孩子呢,肯定也能在妈妈读书时的哭泣中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爱。
也许孩子还是会磨蹭,但是妈妈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沟通,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就这样,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了。
所以说,绘本是联结亲子关系最好的纽带,是开启良好亲子教养模式的钥匙。
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阅读?
为何这位妈妈两次读绘本的感受有这么大的差别?
除了阅读的时机以外,我觉得,阅读方法也是原因之一。
注意这位妈妈对两次阅读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第一次阅读过程中犯的两个错误:
一是把绘本当作教育孩子的工具。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我身边很多朋友也经常向我求助:“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我的孩子不爱跟人交流,我的孩子非常叛逆,我的孩子非常急躁……有没有什么绘本推荐?”好像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好像绘本是万能的,读了绘本就能立即解决孩子的问题。
绘本中确实蕴含了很多的深意,能让我们间接获取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但是绘本的作用绝不是拿来当教科书(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这样被抹杀了),企图用绘本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绘本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享受和快乐,是情绪的共鸣和释放。
亲子阅读的过程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过程。绘本中蕴含的道理,会通过文字、图画和图文结合的故事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埋藏下种子,等待合适的时机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就像松居直先生说的:“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我从来不给孩子讲道理,我想说的话,都在我给他们读书的时候说过了。”
所以,杨逸老师一再强调:“忍住,千万不要试图教孩子读绘本!”
父母们,一旦你们拿起绘本来教育孩子,就失去了亲子阅读的意义和乐趣!
其实绘本对于大人来说,才是最好的育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