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放手”的父母,很难养出独立人格的孩子
卢勤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因为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内心非常愧疚。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一切。
不让孩子做家务,连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都要事事叮嘱。
有时候孩子想要帮忙,她总是说:“快去学习,这些不要你操心。”
慢慢地,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什么事都要依赖妈妈。
每天穿什么衣服要找妈妈,衣服脏了埋怨妈妈不及时帮忙洗。
有一次,妈妈发高烧没有做饭。
孩子回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妈妈,而是掀开锅盖看饭做好了没有。
当妈妈告诉孩子自己生病了,孩子却说“我出去吃。”
有时候,父母做得越多,越容易切断孩子的独立性。
因为孩子享受了父母给的“舒适圈”,一旦需要独立的时候,无法实现自己与父母的“分离”,内心依然希望靠父母来帮自己。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这时候他们会逐渐完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这就意味着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时候成全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
但是,很多父母总是在为孩子提出人生建议,永远在帮孩子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有很多“永远为孩子考虑”的父母,切断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脱离父母之后,毫无自主能力。
纪录片中有一期是《29岁儿子状告父母不养之罪》中29岁的匡哲轩就是因为父母的“包办式育儿”而成了巨婴。

他说:“爸爸有能力,我没有能力,他就要照顾到我有能力为止。”
被父母剥夺锻炼机会的孩子,会在未来应该要独立的年纪依然依赖在父母身边,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父母不放手,永远无法培养出独立又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