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有多珍贵?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如何建立有松弛感的家庭关系?

每个人都渴望在家庭中感到安全、轻松,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都能被接纳、被包容。

家庭里得到的爱和温暖,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底气,充满勇气和自信,从容地面对人生。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简单来说就是家人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关怀,遇到问题一起承担和解决,而不是陷入互相对抗之中。

建立有松弛感的家庭关系,做好以下3点很重要:

(1)转变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曾在《思维方式》中写道:“人生过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让人感到疲惫痛苦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困境。

处理事情本身,并不会消耗太大能量,陷入情绪的旋涡中,才会令人身心俱疲。

比如:高高兴兴地出发去旅行,结果到了车站发现车票买错了。

这时候,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应该改签或退票,重新做计划。

可是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计划被打乱带来的失控感,陷入自我否定中,不断地指责自己,又生气又懊恼,好好的心情就被破坏了。

再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了。

简单点看,家长首先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再和孩子一起把碎片打扫干净,事情就可以过去了。

可有些家长,就是过不去心里的坎儿,怒火中烧,指责孩子做事粗心、没用,连个碗都拿不好。最后两个人都不愉快。

作为旁观者可以发现,当事情已经发生,再多的情绪也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对当事人造成痛苦的记忆,甚至破坏关系。

因此,在遇到事情时,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要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这样,整个人都会轻松、快乐很多,身边人也会受到感染。

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不要过于严厉苛责。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失误再正常不过,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成长帮助更大。

(2)平和地沟通

生活中,比起外人,我们总是习惯把坏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说话不考虑对方感受,冷嘲热讽、咄咄逼人。

但是,人心都是柔软脆弱的。不稳定的情绪、刻薄粗暴的语言,家人也会感到受伤,时间久了,越来越心寒、失望。

当人的心散了,这个家庭又怎么能幸福得起来呢?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

所谓的家和,指的就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这样,家人之间更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和关心,增进彼此理解,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

当沟通顺畅了,遇到事情也能够高效地解决,生活越来越顺利、美好。

人们常说,家庭是一个要多讲感情,少讲对错的地方。

深以为然。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平时沟通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语气,正面表达、就事论事,不要刻薄地反问、冷嘲热讽、翻旧账。

遇到突发状况,不要只顾着挑对方的错处,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互相理解包容,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

(3)学会管理情绪

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体现了负面情绪的传染:

一位父亲,因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心烦意燥。回到家,他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大动肝火,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把气撒到了家里的猫身上,狠狠地踹了猫一脚。猫一溜烟逃出家门,跑到了路上。

正巧一辆卡车经过,司机来不及避让,撞到了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孩,酿成了事故。

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且往往会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与焦虑、工作压力、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育儿难题······稍有不慎,人们情绪的那根弦就很容易崩断,造成情绪失控。

很多家长没忍住吼了孩子后,就开始后悔;很多夫妻间的争吵,就来自随意的情绪宣泄。

发泄情绪容易,被伤害的感情,却很难修复。

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就会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不安,每个人都无法放松下来,生活也变得苦闷不快乐。

作为成年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后,情绪管理是一堂必修课。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自控能力,不仅给自己也会给家庭带来幸福。

首先,不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积攒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学会找到合适的情绪发泄通道,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跑步、一个人待一会儿、和家人谈心······

其次,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脾气上来的时候,按一个暂停键,看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思考从何而来,冷静三分钟,让情绪自然流动,再去面对家人。

最后,通过实际行动和努力,提高自己面对生活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修炼自己的心态。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并不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安全感和情绪状态。

面对琐事不争执计较,淡然处之,遇到大事不互相责怪,共同承担。相信爱和包容的力量,家庭会越过越幸福!

1 2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有多珍贵?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