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中,要么是A,要么是-A,此外没有其他路可走。
比如,孩子不想去上学,我们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想办法逼着哄着让孩子去上学,要么就只好妥协,顺从孩子的意愿不去上学。
比如,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还是忍不住,一直在忍和忍不住爆发之间循环往复。
再比如,有的人奋斗了很多年,虽然心很累,但一直不敢停下来。因为在他的选择里,只有努着劲坚持和停下来两个选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这就导致了,我们常常陷入困境,就好像卡在一条死胡同中,无论向前还是向后,都看不到出路。
你可能会说,现实就是这样啊,孩子不想去上学,可不是只有这两种选择吗?上学或者不上学,难道还有第三种?
从现实层面看,确实只有这两种选择,但在咨询室里,情况就会有些不同。
这就要说到潜意识。
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一片深不可测的海洋,或者说,像一个充满着幻想的魔法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时间的概念,过去和未来都混在一起;
没有是非对错的道德评判,一切都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哪怕只是暂时的;
没有现实层面的考量,各种幻想交汇成心理现实,而被潜意识当成真实的存在。
总之,这个幻想世界是微妙的、混沌的、丰富而立体的。
当我们的潜意识投射到现实中,受到现实法则的约束,就像一个立方体投射在平面上,变成了图形,或者一条线段——从多维降为二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了。
就像在一个图形或线段上解决立方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就是无解,或者只有两个极点的选择。
这就是困境的由来。
怎么办?
心理咨询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先别急着在现实层面解决问题,先进入潜意识层面,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样的模式导致我们走进了死胡同?这个模式又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模式中,有着怎样的幻想?这些幻想起着什么作用?……
这个过程,就像用探照灯在黑暗的森林里探索,我们一点点看清森林里到底有什么,它们是怎样盘根错节的。
把那些结松动了、理顺了,把层层覆盖的地方扒拉开,让它在意识的日光下晒一晒……
总之,心理咨询就是进入潜意识层面做工作,看清楚这个立方体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对着立方体投射下来的影子线条下功夫。
当我们看清楚这个立方体,就发现可以在点、线、面各处做工作,在各个微观的层面做细致的探查,我们的工作空间就扩展了。
你会发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也能从更系统、更深入的角度处理问题。
智慧由此而来。
前段时间,看心理学大咖的直播连线,一位妈妈诉说了孩子不上学的问题。
经过老师的一番分析,这位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问老师:我是不是要改变?
老师笑了笑:咨询是帮助你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你才会更有智慧地去应对。
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理解了老师的话,因为她们的一问一答是在不同层面上。
这位妈妈说的“改变”是在现实层面行为的矫正,而老师说的“看清楚”,是在投影源上下功夫。
功夫下到了,就能够更智慧的应对——改变自然发生,而不是硬凹造型。
回到孩子不上学的问题上。
当孩子不想去上学,除了同意或不同意,我们还可以看看:
当孩子不想去上学,他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的潜意识里到底上演着怎样的幻想?
这些幻想是怎样影响着他的决策?
他的恐惧、渴望、匮乏、担忧又是什么?
我们的内在又发生了什么?
……
看清楚这些的过程,就是让意识的阳光照进幽密森林的过程,“看见”本身就有疗愈的效果。
当一个人被看见,当潜意识的混沌被言语化,变化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同时,看清楚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也能帮助我们从逼仄的线性思维转换为平面思维、立体思维、系统思维,会发现在上学和不上学之间,其实还可以做很多事。
所以,当我们陷入非此即彼的现实困境时,别急着做出现实的选择。
要明白,这只不过是潜意识的投射。
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去探索一下潜意识的幽暗森林,把源头捋清,我们就能更有智慧地处理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