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看热播《超级语文课》24位老师的“拿手一课”,总结了22条语文学习真相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不管多晚,睡觉前在手机上“写”语文日记。把每天关于语文学习或读书的相关收获、疑问或思考,对着手机,说一遍,转成文字。

这一季《超级语文课》24位老师的课我大多听了,我把所记的心得浓缩成一个清单,希望给对怎样学好语文有困惑的学生和家长一些启发。(我的公众号定位是做“语文学习科普”,假想读者是学生和家长,所以尽量说得通俗,不用术语。)

我常提醒学生,多从“学习到了什么”角度来听课,来看别人的优秀作文,少批判。

看人之长,天下皆为吾师。同样,我听课,也是常想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

1

语文是“学”会的,不是“背”会的。

有位家长和我说,孩子中考语文考得挺好,到高中,语文考得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很普遍,大多因为是“背”会的,而不是“学”会的。

大家有误解,以为记住“形散神不散”,就懂得了散文;记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就掌握了小说;记住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掌握了诗歌:这些都是学会的幻觉。

知道一个原理和能够熟练运用这个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我崴脚了,需要拄拐,但拄拐是为了把拐扔掉,而不是为了“人拐合一”。

2

语文课不能太“干”,要“湿”一点。

很多学生上语文课只想着学会了什么技巧,觉得语文课很“水”,甚至为了高效,一边做别的作业,一边听课。这是学语文的一大误区。

希望语文课有“干货”,有“获得感”,无可厚非。但语文课需要在反复朗读中培养语感,需要在讨论、追问中淬炼逻辑思辨能力,需要在闪展腾挪间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需要在细细的品味中强化对文字、文学的感情,需要在课堂活动中体验语文魅力、淬炼审美能力、传承优秀文化。

课堂上朗读、讨论、活动,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3

朗读也是解读

朗读和解读不是两条线,不是两张皮。

有时朗读本身就有解读功能。肖俊业老师用粤语朗读苏轼的《定风波》,声调里就传达着旷达和不羁。在广东饭桌上听一位女孩用粤语朗读《声声慢》,深切感受到,声音本身也是情感的传递。

如今,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常被学生忽视了。

4

好的语文课,一节课有一个主问题。

问得过于琐碎,学生会无所适从。

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让学生时时刻刻知道是在去“罗马”。

好的问题要像导航,只在关键岔路口提示;介绍一路的花花草草,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

刘俊强老师上的《孔乙己》设置了三个问题:孔乙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是不是喜欢孔乙己?“我”为什么对孔乙己念念不忘?这三个主问题串起一节课,学生思考时就比较清晰。

5

语文老师常会面对和自己气质不匹配的课文。

 

来自西藏的李薇老师,文静淑雅,上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对她是一个挑战。

演讲稿要讲针对性、鼓动性,所以重点在朗读,要知道一个句子的重音、语调,以及为什么这样用背后的演讲的对象、演讲者的情感的考量。这一课需要大量激的演讲示范。

顺便说一下,这一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要区分上课讲的是这场演讲,还是这篇演讲稿。

6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才气“征服”学生,学生也不要被老师的才气“征服”。

学生不是用来“征服”的,是要在课堂上学习的。

语文不是文学。

学习不是仓储过程——不是往家里搬砖,是化合过程——听到的东西和自己原来的东西产生化合反应,产生新物质。

讲课不是讲座,不能用个性化的解读来上课。而且才气容易让课堂“局部肥大”,偏离正规。

互动要真诚,不能制造互动假象,把学生当工具、当摆设。

所谓真诚,是真正的提升孩子的语文的能力,而不是进行自我表演。

当然,还要说,“一招鲜”的才气语文老师是有魅力的,也是幸福的。

能朗诵的,能唱的,会书法的,会画画的,对《红楼梦》有研究的。

我看到马文城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就在心里感叹良久。

 

7

抓住课文独特性价值。

每一篇课文,之所以被选到教材里来,理论上它没被选入之前就有其独特的东西,而且是有重要价值的。

比如诗,无非韵律和情感。语言形式很重要,学《诗经》,自然不能略过“重章叠沓”这个独特性价值。

8

“好树结好果”,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折射。

 

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杨杰老师上课,特别追求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他的理念。

所以他在课堂上放飞自我。我听课时很羡慕,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大多是飞不起来的。

杨杰老师还很谦虚,经常号称向我“请教”;当然,我说的,他大多也不改。他上《蒹葭》这一篇,那种戏谑且自嗨的方式把这节课上得很热闹,但我觉得和这个文本的抒情气质不符,甚至可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了阻碍。

记得上一季上海区的海选,有位老师慷慨激昂地讲《再别康桥》,李强老师评价是:你这个方式更适合上《我有一个梦想》。

9

语文课上成文史课是大忌。

朋友家孩子上四年级,给孩子报了个文史班,说挺好的,孩子都知道王勃是哪一年死的。请各位家长引以为戒,四年级正是黄金期开始,是抽象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专业阅读和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怎么能用来记王勃哪一年死的?

薛紫薇老师,虽来自机构,但没有机构课堂痕迹,她上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毫无疑问是一节语文课。

 

10

背诵要趁早。

博学强识、流利的表达、讲述故事的能力,依然是语文老师的软实力。

我早年阅读少、系统背诵少,现在虽假装喜欢读书,但常读常忘。有些缺憾不可弥补。

在这方面,王霓老师是值得学习的,才女型,上课如说书。

11

语文课要学到不知道的东西,要学到对语文能力有提升的东西。

孙绍振老师曾说,语文课是废话集散地,师生生命的浪费是世界之最。

比如,我们常在课堂流程的完整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追求环节的圆形结构。

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不必讲,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可以学会的不必讲,学生一时想不清楚的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也不必讲,学生在这一单元这一课中不必知道的不必讲,讲了学生也不可能听懂的自然也不必讲……

12

小切口,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平均用力。

什么都讲了,就等于什么都没讲。

华二普陀校区王思琪,虽然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教龄,除了气场强大、台风稳重,在课的设计上也给我启发:

一个主问题:屈原为何而死。一个切入口:“见”字,“见任”“见谗”“见疑”“见绌”“见放”,让学生通过这几个词画出屈原的生命历程。然后从另外一个维度“见自己”“见楚国”“见天下”,给文本解读提供了很好的支架。

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我和勾子、马玉炜评课时交流到一个点,“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个“抽”字,既有动态,又有力度,既表现树木的生命力,还能表现时间上的紧迫感,从而感受到春天的活力,画面感。

上课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会这样鉴赏,比把全文从头分析到尾,更有价值。

13

课堂语言,要是教学语言——要是人话,且“话中有人”。

不能是播音腔。

播音腔,最适合用来说谎言。播音腔的好处是表明:我说话不代表我自己。

也不能是诗化语言,和学生交流的课堂语言如果太有诗意了,就会美得不传达任何意思,更不要说情感。

14

好的课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

在分析、练习或活动组织中总结出结论,而不是先概括出结论,然后拿分析来求证。

出生于1998年的帅气的人气选手朱海浪,虽然只有四个月的教龄,但给《再别康桥》做了一个让我自叹不如的设计。先指出读诗的两个关键,一个是文本细读,一个是知人论事。然后他重点就文本细读给出了两种方法:一个是要读出含混,一个是要读出悖论。然后又提出了“重和轻”“虚和实”等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讲完后进入到文本。

美中不足,这节课海浪老师应该倒过来上,先切入文本,最后再总结方法。用归纳法。

15

目标是正确的,还要考虑设计感。

 

楼未名老师上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整节课设计感很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李贺的介绍。很多老师把作者介绍当作一种必备流程,常常和教学内容没有关系,是不必要的介绍。楼老师是刻意剪辑,让学生明白,李贺的一生的经历,情感的变化,和这首诗所表现的音乐的变化之间是相匹配相吻合的。

当然,设计是双刃剑,要必要且恰当。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16

大量的引用、大量的材料,会给一节课包上层层的坚硬的壳。

学生还未进入文本,不能把很多名家文艺评论的东西弄出来,一方面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再也难以触达课文了。

“以诗解诗”来上诗歌课,理念没问题,但一定要有度。美,就是恰当。

小时在东北吃冻梨,明白了一个道理,冻梨化开最合适的方法是用凉水,由内到外地化,性急的人用开水浇,会导致里面没有化冻,外面已经被浇烂了。

17

生活经验、体验,对读懂课文至关重要。

 

杨万里的《插秧歌》,我想,“笠是兜鍪蓑是甲”,为什么选择头盔和铠甲这样的体现战争的物品作为喻体呢?

学生要真正理解,就需要了解农村的“抢收抢种”,关系到一年全家生计的重要的时刻,可不就像行军打仗?不能错过插秧期。

所以,劳动充满责任感、神圣感。所以才会有喊吃饭歇一会,一家之主不答理,只强调“照管鹅儿与雏鸭”的场景。

而这种责任感、神圣感,亦是劳动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的。

18

课堂提问不能是封闭式问答。

如果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这个课堂交流就是伪交流。

多年前时听一位初中老师上课,导入语是: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是北宋文坛的璀璨巨星,是诗词世界的绝世奇才,是人生浪潮的豁达舵手……同学们,你们猜猜他是谁?但是:黑板上,她明明已经写了“水调歌头 苏轼”。

在生活交流中,别人问你“多大”,你说“18”,这就是封闭的问和答。“我猜你应该和我爸爸年龄差不多”,这就是开放式的提问;“给你三次机会看你能不能猜得对”就是开放式的回答。

19

课堂上老师不能太强势。

师强则生弱。

重庆人民小学的邹静老师,山东师大附中的韩萃文老师,课堂语言得体,既不用力过猛,也不生硬做作,让人舒适。外在的柔和,是内心的强大。我觉得她们都是面向大众的理想型老师形象。

有些很优秀的老师,课堂有很强的攻击性,对有些孩子是不适合的。

20

课堂上还要动静有度。

现在上课讲究情境,在电视上播出的语文课大家会过多考虑观赏性。

但要警惕,动得太多了,学生就很难沉浸到文本中。

有些不必要的活动或道具的安排,有可能反而阻止了孩子的真正的语文思维活动。

21

真正的语文课,教师本人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语文课,要用整个人和学生交流。

这是我在听了周易老师的课后第一感觉。

周易老师的课好像没有任何设计,其实是设计得了无痕迹,已经达到了大师“加盐少许”的自觉状态。

他的课旁征博引,以诗来解《陋室铭》这篇铭文。

他每句话都说得清楚,每句话都送到了学生的心里。

他的课堂充满了探索,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句会提出什么问题,有时你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不敢放松,不敢分心,所以学生是紧紧的被他抓着。比如,他会突然问:柳宗元、刘禹锡和陈子昂谁更孤独?

在这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课堂,他的很多话,给学生以震撼,比如“希望你在想到铭文的时候,能够想到阳文凸显”,比如讲到《江雪》说“柳宗元一个人和这个世界对抗,而陋室和世界的一切辉煌的建筑对抗”。柳宗元还有江雪,刘禹锡还有陋室,那陈子昂就什么都没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白居易是“座中泣下谁最多”的哀苦样,但他们三位,都选择了对抗。

现在,“好课”有三种类型,一类就是做作表演型,一类是科学规范型,一类是艺术享受型。

所以这样的课堂,是不能用那种所谓科学标准的框架来评价,那样既是对这节课的侮辱,也是自取其辱。

课评员作家八月长安在这一节课上的点评最精彩,我看她在听课过程几次眼泪盈眶,她说:“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轮廓在和这个世界对抗,努力的活成自己的模样。”这个点评很显然有很深的情感代入,这就是好课的魅力。

22

好课,还要看是不是符合单元要求。

 

周易老师所讲的《陋室铭》,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文人品格”。

房慧云老师讲《西门豹治邺》,单元的语文学习要求就是“复述”。

张艳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单元要点是“爱国”和“情感”。

张聪老师讲《京剧趣谈》,单元要点是“想象”。

语文老师设计课时是紧扣单元要点的,普通电视观众可能对此并不知晓。

总结:

语文的学习,不能有猎人思维,不能想着一枪打一头大象;要有生物思维,不断扎根,慢慢生长,静等花开。

继续陪伴大家,等量努力,久久为功。

2025.3.26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看热播《超级语文课》24位老师的“拿手一课”,总结了22条语文学习真相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