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半夜起床,发现女儿在房间玩手机。
一看时间已经凌晨2点,我的火就腾地升起来。
我大声质问:“这么晚了还玩手机,明天还要不要上学啊!你还晓得自己是个学生吗?”
女儿佯装被我吵醒的样子并狡辩“我哪里玩手机了?”
看她犯了错又不承认,我的火气更大了:“你没玩手机怎么这么烫?”
她继续狡辩说是放枕头下捂热的。
当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找到她玩手机的证据,当面拆穿她的谎言!
果然,当我打开手机,里面不仅显示当天晚上玩了,甚至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凌晨起来玩手机的记录。
一瞬间,我的愤怒到顶点,举起手就甩了她一巴掌。
并说:“你有本事做没本事承认,骗我很好玩是吧!”
女儿捂着脸,一个劲地哭。
接下来几天,她都用沉默跟我较劲,完全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事。
有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已经做到这个份儿上了,她还是这么不懂事。
为她好的,想让她做的,一件不做。
不让她做的,偷偷摸摸都要做。
就拿学习来说,只要不盯着、催着,她永远都是能拖好久是好久。
但凡有一天不检查作业,她就能乱写乱画,大片空白,动下脑子就跟要她命似的。
虽然现在上初二,成绩中等,但这全是我监督的功劳,但凡我放松一下,那成绩就会自由落体般往下掉。
为了她,我觉睡不好,大半夜都在焦虑她的前途,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她长进点。
但我越是努力,她就越是躺平。
每天起床上学都蔫蔫的,就像要奔赴刑场一样。
我真的很崩溃,就她这种精神状态,怎么可能把学习搞得好?
—————— 02 ——————
直到有一天,朋友到家里玩,看到我们的相处模式,她问了句“你是想养个仇人吗”?
我才从第三人的视角,找到了教育的问题。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问,她说:
从孩子进门,你的第一句话就是责备“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是不是又跑去瞎玩了”。
然后就是催促“赶紧去把作业做了,晚上8点还要上网课,上次就迟到了,再迟到就是态度问题了”。
半小时里,你跑到她门口看了12次,不是提醒她坐端就是让搞快点。
就连上个厕所,你都要催,嫌她在里面待太久了。
一整晚,你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语气里全是不耐烦,连看到她都是习惯性皱起眉头。
说完,还把我跟女儿说话的照片给我看。
说实话,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尴尬和推卸责任:
我也想好好说啊,问题是好好说她不听啊,我但凡松懈一点,她能蹬鼻子上脸立马翻天!要是她像你娃那样听话懂事,我还乐得清闲呢!
她没有跟我争辩,只是说了句“不管怎样,也要把你对她的爱,用她感受得到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反复思考朋友说的那些句话,又向老公求证,我真的是这样吗?
结果他回了句“我也是这样”。
—————— 03 ——————
我这才发现,一直以来,我的教育方式竟如此令人窒息。
我必须承认,在教育上我的方法就是单纯粗暴地“说”——批评、纠正、催促、打压、否定、责备。
不用怀疑,我的出发点真是为女儿好,我想她优秀,想她上进,想她为自己努力打拼,将来能不留遗憾。
但我越期待美好的结果,就越无法接受眼前的不堪。
我尤其不能接受她犯错,每次看到重复犯相同的错,我都恨不得把她扫地出门。
但我突然想到自己上学时的事。
那时我英语成绩很差,我妈每次看我的成绩,就当着亲戚的面骂我“脑子笨,学不会”,时隔多年,我依然能清晰感受到那种尴尬和自卑。
如今,我又将这种痛,种到女儿心里。
我以为“说”能帮孩子长记性,其实更多是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
我们笼统地告诉孩子“要认真”、“多动脑筋”是毫无指导意义的废话。
我们抱怨“说了多少遍”、“你自己不上心”是在推卸责任,向孩子传达“这是你的问题”。
我们催促提醒,更是在掩盖在教育上不爱动脑,不会正确引导的无能。
最后,孩子在日复一日被“说”中,变得自卑、消极。
那结果要么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伪装,因为她知道真实的自己不被认可。
要么就自暴自弃,父母不催,就永远不动,因为她的动力全被磨灭。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帮孩子重建对人生的态度呢?
—————— 04 ——————
(1)停止“说”教。
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批评、责骂,哪怕嘲讽、侮辱,背后都藏着对孩子的关心。
但错误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被嫌弃、厌恶。
你都让她不舒服了,她自然不能全心全意配合你,并按要求做。
结果只能是拖沓、敷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都是被父母逼出来的生存法则。
搞清楚这点,我赶紧调整跟女儿的相处模式。
一开始,这对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挑战。
因为她的毛病实在太多,尤其是看到她拖拖拉拉,做事毛毛躁躁,明明很晚还不慌不忙的样子,不提醒她一下,我就心慌难受。
这时,我们一定要物理隔绝。
当我们过度关注一个人,就会不自觉放大她的问题,她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我们的神经。
眼不见为净,别呆在同一空间能消除大部分冲突。
比如我会带着耳机边听小说边打扫卫生、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或者出门散步。
接触少了,纠正批评的可能性给极大减少。
即便看到女儿有坏习惯,也不要张口就是批评。
非原则性问题,比如睡觉太晚,玩手机超时等,其余完全可以当没看见。
不需要我们教育,因为自然结果才会给孩子触及灵魂的教训。
比如她做作业拖拉,导致熬夜甚至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她自然知道要搞快点。
果然,当我不再随时随地地冒出来批评女儿,她回家后整个人都松弛了。
以前我强调过很多遍都改不掉的问题,吃过苦头后也晓得自己调整了。
(2)正确“批评”。
少说教不代表不教育,对于原则性问题,我们要坚定地说“不”。
但这里同样要注意表达技巧。
首先,情绪稳定。
如果抱着不满和愤怒沟通,语气神态会出卖我们的情绪。
孩子察觉危险,就会本能逃避,比如撒谎来避免惩罚。
或者会主动发起进攻,占据事情的主导权。
无论哪种,都跟我们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背道而驰。
所以,跟孩子沟通,一定要先调整好情绪。
其次,描述问题细节,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
“妈妈看到你这么晚还没休息,而且还是关着灯玩手机,这样很伤眼睛,对身体也不好。妈妈很担心!”
“我们规定好了,手机你自己保管,但写作业时绝对不能拿出来,但实际上你刚刚看了4次手机。对此,妈妈很生气!”
……
有理有据描述问题,能避免孩子狡辩纠缠。
而表达感受,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也会让孩子明确父母的情绪,从而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及时正向反馈。
正向反馈是行动力的燃料。
当孩子刚被提醒,行为往往会有所好转。
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正向反馈,她会下意识去做得更好。
比如刚被批评玩手机的女儿立马放下手机,我会说:“妈妈一提醒,你就马上放下手机,这真的很棒!”
比如女儿拖拖拉拉被批评完,观察3分钟,我就会说:“这3分钟你就做得很好,不仅没玩手机,而是很专注地完成了6道题!”
……
采用这个沟通技巧后,女儿对我的批评不再是对抗和恐惧,而是知道我是事实求是在解决问题。
所以,再出现问题,她不再是狡辩伪装,而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反而流畅高效了。
(3)表达爱,别传递恨
当孩子感受不到爱,就会本能屏蔽来自父母的信号。
孩子不再配合,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也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所以,爱孩子,就用她能感受到的方式。
一旦她收到“爱的信号”,心扉敞开了,才是正向教育的开始。
其实,表达爱很简单。
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她想听的话,做她想做的事,精神共鸣是爱的最高境界。
比如晚上女儿回家蔫吧吧的,我不是说她态度不端正,而是说“上了一天课是不是累惨了?要不要妈妈给你按按头放松一下。”
理解是情绪疏通剂,当孩子觉得妈妈懂我、理解我时,委屈疲惫就会快速消散。
当女儿抱怨学习好累,我不是给她讲“学习本来就累”的大道理,而是说“是啊,我现在都不敢想以前我是怎么熬过来的,要不先休息一下,看场电影或者出去逛一圈,心情好了效率更高”。
不仅排解情绪,还给出可行性方案,孩子的动力反而能快速恢复。
当女儿学不好很气馁时,我不是要求她“动脑子”,而是跟她一起解决问题。
英语学不好就陪她一起记单词,作文不会写就跟她一起研究范文。
陪伴是最好的助力。
甚至父母不要扮演强者,表现出自己的差劲,跟孩子一样为一道题抓耳挠腮地扣头,反而会让孩子相信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是那么糟糕。
父母的弱会激发孩子的强。
有一天,女儿突然跑过来抱着我说“妈,我发现我突然好爱你啊”!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没忍住落泪。
被爱滋养的孩子,心灵充沛,她将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