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承认她的主体性,不因性别剥夺她的发展机会,不因社会偏见扼杀她往外出走的野心,不因传统思维桎梏而刻意减少她的人生选择。
什么是主体性?就是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权利自己决定人生方向。
其实你发现没有,女性从小到大几乎都被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们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小时候你可能会被告知“只要漂亮就好了”、“长大了只要结婚就好了”这样的话,这种观念让女性很容易把所有精力放在美貌和婚姻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追求和生存价值。
但你也知道的,被保护是轻松愉悦的,但倘若爱一旦被撤回,则剩下的更多是慌张和手足无措。
所以作为父母,托举女儿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在情绪上给孩子做好兜底,提前告诉孩子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能面临的困境,有条件的话就先培养她们身上的独立性。
这个社会本来就很难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所谓的平等,那就是责、权、利的全面重新划分,这在现阶段并不现实。在瓜分世界股权的经济、政治、文化、商业等几大领域,男性还是占据着较大的份额和话语权。
因此一旦认知到这一点,你就看懂了社会运转的规则,会开始以一种更自洽的姿态,融入到这个世界之中。
所谓托举,不是单一指经济层面
很多父母总觉得托举这个词很沉重,毕竟大家都在用力地活着,光是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就已经花光了自己不少的力气,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觉得,父母可以在精神层面压缩给予孩子的爱。
甚至还搞出苦难教育那一套,想着为了提高孩子未来适应社会毒打的抗压性,刻意让孩子没苦硬吃,觉得孩子应该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是不认可这一套的,天底下从来没有哪种孩子的成材,是靠父母刻意的打压和恐吓培训出来的。
要知道,恐惧可不是啥高级的人生驱动力,幸福才是,虽然都说温室里开不出娇艳的花,但养育一个孩子则恰恰相反,好的教育不需要施加苦难,充满爱的环境才更容易栽培出温和纯良的人格。
一旦孩子意识到广阔天地间,不管自己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是坚定的后盾,那自己的生存底气是很足的,精神内耗什么的首先就丢弃掉了,剩下的命题就是一往无前,去追逐自己神往的人生。
我想很多家长都应该尽早认识到一点,就是孩子本身是不需要你刻意去撑腰的,更不需要你拼尽全力就为供出房子车子,经济条件是很重要,但对于孩子来说,一对敢于把自己活好、敢于爱自己的父母,远胜于父母为孩子掏空所有。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里,内疚是破坏力最大的负能量,孩子一旦内心觉得亏欠父母,那人生的安全感几乎就直接宣判被永远剥夺。
这样的孩子是有“快乐羞耻症”的,甚至会在每一个值得庆祝的瞬间,突然想起还在吃苦的父母,于是内心的愉悦顿时消散,随即蒙上一层灰色,开始新一轮的自我压抑。
所以父母应该克制自己想要为孩子奉献所有的冲动,把自己活得好,就已经是最好的托举。
允许孩子走出一条充满风险的路
作为父母,你人生所有经验的总和,也许并不能真正和当下社会形成合轨,所以你对孩子的建议,不应该过度掺杂自己的偏见。
我当然知道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一定有待商榷,真正智慧的父母都在允许孩子“不听话”。
不听话意味着新的价值观在生长,意味着孩子有机会逾越父母辈的经验,找到一片整个家族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
但放到现实里,一些有主见的孩子所面临的处境其实是危险的,因为大多数父母并不会承认自己经验的无能,相反,他们会以一种不允许权威被挑战的姿态,强硬地要求孩子走好自己指定的那条路。
孩子只要稍有不从,就会搬出“我是你爸/妈”“难道我们会害你不成”的话术,掐灭孩子试图独立闯荡世界的火苗。
我自己就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我父亲一开始是极不赞同我离职创业的,在他的认知里,单打独斗意味着饭碗不稳,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依附大企业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争吵是我俩早两年相处挥之不去的主题,但我自己是深知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的,自己选定的路,走了就不会回头,我判断自己是一定能为自己兜底的,所以就只管一往无前拿到结果,结果会证明一切决策的正确性。
正是因为这条路我走过,我知道是辛苦的,因为你本就不多的心力,一边要应对一路上单打独斗面临的挑战和变数,一边又要抽出时间去解决父母辈的反对和疑虑,实在分身乏术。
所以真正有认知的父母,其实首先是学会不胡乱行使长辈权威,不添乱,让孩子坚定选择自己那条深思熟虑过后的路,父母要做的,仅仅是相信,尊重,而后坚定支持。
这样哪怕孩子最后选择的路到不了罗马,但至少一路上也收获了经验、认可和爱,这种生命体验也足够珍贵。
父母千万别把自己当超人
“爱”是温和,不是你榨干自己的理由,总想着一切为孩子,孩子到头来一定担不起这份带着自我牺牲的父母之爱。
你要知道,一个家族的崛起,首先不是一代人能实现的,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你不必非得要求自己立刻逆天改命,而后赋能子孙。
你这代人能往前走多少尺,量力而行即可,哪怕孩子是软肋,也不意味着你要为这根软肋献出所有,孩子只是你生命里一部分的命题,你首先还是你自己。
你能做到不损耗孩子的心力,做一个能让孩子放心漏出伤疤、讲出忧愁的父母,家庭就不可能不幸福。
在我看来,托举这两个字完全就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能给出什么。
有钱,钱就是托举。
有关系,关系就托举。
有认知,认知就是托举。
都没有,良好的情绪,爹妈的情绪价值拉满就是托举。
好的亲子关系无关控制,无关打压,也无关过度奉献,父母更无需全知全能,只需要依托于实际。
哪怕你当下普通,只要你能和自己的平凡和解,好好生活,内心没有戾气,那你带给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足够滋养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