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孩,直到4岁话也说不利索;
这个小孩,小学手工课上笨手笨脚,被老师称为”笨蛋“,”永远不会有出息”。
是他妈妈鼓励他,引导他,支持他提问、探索,直到最后改变全世界。
他就是爱因斯坦。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关键看我们如何发现和培养。
其实,学霸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有这几个特征,很有可能就是“学霸”苗子,快来看一看。
好奇心强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牛顿正是因为好奇“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正是因为好奇锅盖为什么会无缘无故跳动发明蒸汽机。
好奇心是学习的引擎和马达,缺乏好奇心的孩子,不会有意义地主动学习,只会被动等待灌输。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到处敲敲打打、喜欢问“为什么”等都是好奇心的表现。
但非常不幸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常常被成人不当的方式扼杀。
比如,孩子穷根究底问“十万个为什么”时,一些父母要么不耐烦敷衍,要么干脆直接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答案”,要么直接呵斥“怎么问这些傻问题”;
比如,孩子专注在公园观察蚂蚁搬家,被父母呵斥着快点回家…
父母如何保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我非常赞同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所说:
面对孩子的提问,成人应当尽可能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父母应该注意:不让孩子的好奇心止于所谓正确答案。
机智的教育者回答孩子提问时:为他量身编造一个故事,让他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专注力强
莫扎特四岁练琴时,能一动不动坐好几个小时,最终成为音乐天才。
比尔盖茨说,“成功取决于专注,而不是智商。”
专注是对目标的坚持、对干扰有意识地屏蔽。
能专注的孩子学习效率高,父母要减少干扰,有意识培养孩子“心流”状态。
1.专注力都是在活动中培养的。
让孩子有机会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是培养专注力最有效的方法。
2.孩子专注沉醉于某样活动时,父母要减少干扰。
避免不停纠错、提醒。如生活中常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孩子专心玩时,不停询问孩子“要不要喝水/吃零食”等。
意志力坚定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抡胳膊100下。大家都说简单,保证完成。
第二天老师询问任务情况,大概90%的学生说完成了。
又过了一周,老师再问,大概有一半的学生还在坚持。
到了第三个月,老师再问还有谁在坚持,只有一位同学说他还在坚持。
这位同学就是柏拉图,这位老师就是苏格拉底。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不难,难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这需要极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律性。生活中也很常见这种现象:
面对老师布置的口算打卡、每日晨读等常规任务,一些学生能一丝不苟坚持,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不检查,草草应付,还有一些干脆偷懒不做。
遇到不会的题目,一些学生挑灯夜战也要搞明白,一些学生弃之不顾。
久而久之,学习的差别就出来了。
父母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意志力?
1.坚持一个体育项目。
2.坚持一个孩子喜欢的兴趣项目。
3.每天坚持一些简单的打卡,如计算、背单词等。一定要重视一丝不苟。
逻辑思维强
爱因斯坦说,“逻辑能带你从A到B,想象力带你到任何地方。”
生活中我们常说“XX没有逻辑,表达条理不清”。在我看来简直是极大的智商侮辱。缺乏逻辑,就是智商堪忧似的。
逻辑思维是学霸的核心能力。
逻辑存于所有学科,只不过数学更加明显。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1.在生活中启发数学思考,引导孩子用数学眼光看待和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之所以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抽象的,是人类大脑设计出来的。所以打破这种抽象性,就能让它容易很多。
2.棋类、编程等都有助于逻辑思维。
阅读丰富
我曾与一位清华朋友聊天,谈起他的成长经历,他说“喜欢大量看闲书。”
无独有偶,我那上复旦的学霸表弟也是如此——阅读丰富。记得初中时他竟然读起了《西厢记》。
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在其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认为:
阅读增进理解力,因为它能为学习新知识储存背景信息,这样学习新知就更容易。有经验的老师十分重视课堂引入就是原因。
家庭教育中父母怎么做?
1.鼓励孩子大量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通识。
2.不完全排斥轻松读物,如漫画、绘本等。
3.创造阅读环境,榜样示范。
4.不以功利心看待阅读。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需要耐心等待,但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和阳光,终将茁壮成长。
也许你的孩子现在成绩普通,但只要耐心培养这些特质,未来一定不会差。
你家孩子中了几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