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或许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孩子出门在外,总被人夸有礼貌;
可是一回到家,就变成了“小哪吒”。
俗话说的好:“孩子见了娘,无事哭三场。”
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会不乖?
01.
不乖背后的真相,
让无数家长沉默
勇敢当然是优秀的品质,但逼迫孩子“勇敢”,便会让这种教育,
这种表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只在家里“不乖”。
这件事绝对不是个例,许多家长都曾发现过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也为此苦恼:
孩子为什么就知道窝里横?
更有一些家长,将其看作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有脾气跟家里人发算什么本事?你怎么不去外面闹?”
千万不能这样说,因为当孩子开始在外抑制自己的情绪时,
实际上是他们有“边界感”的一种体现——最起码,他们知道不能随便在外面胡闹。
这已经比一些在公共场合乱喊乱叫的孩子要好很多了。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只要妈妈在审判,孩子就无法无天。
这种情况,则是因为母亲平时看你太过溺爱、保护孩子了,
让孩子讲母亲视为一种“靠山”——身边有“靠山”自然肆无忌惮。
02.
窝里横的真相,
是安全感的缺失
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会“窝里横”?
其实,真相可能与你想象中并不一样。
他们不是擅长“演戏”,或许更多的,只是缺乏安全感。
对于他们而言,母亲是可靠的,也是在乎他的,所以面对母亲,孩子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也正因如此,他们或许有时会做出一些或许看起来“过激”的行为。
但这种“窝里横”,实际上需要家长们的关注——这不是简单的“欺软怕硬”,而是他们在外界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在他们眼中,只有妈妈在的地方,才是安全的,他们才会对此感到安心。
只要妈妈在,危险的感觉就会减少,孩子自然也就可以大胆起来。
家长们对此的苦恼,其实大家都能理解,可孩子毕竟也还只是孩子,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的教育好他。
03.
当孩子开始“窝里横”,
这样做更有效
01
4岁前,不要去纠正
这阶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家长保护的时期,这时期的他们,其实不太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在母亲面前放肆,
他们更多凭借的是一种寻求母亲保护的本能,
这时候,如果母亲过分拒绝给予其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以后,也会长期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
所以即便此时孩子经常“窝里横”,家长们也不该用太过激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稍微提醒他们:
“可是你这样对妈妈,妈妈也会伤心的。”
02
4岁以后,开始尝试沟通
当孩子开始“无理取闹”时,家长可以尝试用一些善意的提醒。
“宝宝,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会保护你,但是你自己不可以借此去欺负别人。”
让他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不是只知道寻找“靠山”.
要让他明白:尊重,是相互的。
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家长也可以开始适当的进行“无视”。
当孩子闯了祸再次寻找母亲作为靠山时,告诉他:
“你已经长大了,做事要考虑后果,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让他明白,母亲对他的宽恕,是出于妈妈的爱,但这并不是他可以放纵的理由。
寄语:
教育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孩子开始长大,就应当学会承担责任。
许多父母心疼孩子,不想他吃苦,总是尽可能多的想要去帮孩子“挡下所有”。
可人生这条路,终归还是要他自己走。
当你担心自己太过心狠时,请记得:孩子长大以后,不可能会有人像你这样包容、宠溺他——当下的狠心,不是绝情,而是为了让他未来不会将自己置于“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