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个朋友吃饭,从她儿子坐下来开始,她就开始跟小孩讲: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你身上”;
当孩子拿起筷子时,她说: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在上菜的过程中,尽管她在跟我讲话,但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
在整个饭局中,我这位朋友的确是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跟孩子提什么学习成绩,
或者要求孩子要表现得怎么怎么好,都是在轻声细语地提醒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要点。
但作为旁观者,我明显看到孩子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也不太想说话了,所以当我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太愿意理我。
然后,我的朋友就跟他说,对人要有礼貌,阿姨跟你说话,你就好好跟她聊一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阿姨说说,等等。
这时候,这孩子就语气很不好地说:
“我觉得妈妈你很烦。”
我朋友马上说:
“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我怎么烦呢,我又没有怎么说你。”
听到这,我就跟我朋友说:“其实我也觉得你挺烦。”
你看,在短短的一次饭局中,她时时刻刻用各种各样温柔的方式去提醒孩子。
虽然她觉得自己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方式也很温柔,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满的,
一直在挑剔,一直在纠错。
这种“温柔纠错”,是现在的父母很喜欢用的方式,80 后的父母尤其擅长。
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我把这种模式总结为【纠错+讲道理】模式。
为什么父母喜欢
催促和纠错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快点+纠错】和【纠错+讲道理】的误区呢?
其实不管这两者的表现是什么,本质都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长们坚信自己的认识远高于孩子,坚信孩子只有符合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如果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跟父母不一样,那一定是孩子走弯路了,要纠正过来。
在这样的执念下,父母必然会做的事情,就是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控制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方向,
而忘记了了解孩子,给予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了能否上好的学校,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
因此,无论孩子的智力、能力如何,他们都会按照通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不是反思孩子的成长困难和需求,而是不断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父母认为正确的轨道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都被父母忽略了。
有的父母觉得学习成绩不重要,坚毅的品格或开朗的性格很重要,因此,如果孩子表现出不那么坚毅、不那么开朗的一面,父母就会很焦虑,会通过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发展到自己希望的轨道上。
所以,不断地催促和纠错,就是为了两个字: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
只是有的父母会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控制,有的父母会用看上去比较开明的方式控制。
比如接受“平等民主”观念的父母,经常会给孩子各种选择,问孩子:你想要吃苹果还是香蕉?
孩子两选一我们会很开明地接受。如果孩子说:都不要,我要吃冰激凌。
父母马上就会举出吃冰激凌的各种坏处,不允许孩子吃,一下就撕破了自己平等民主的面孔。
表面上,我们给了孩子选择,但其实是让孩子挑一个我们给的选项,孩子的选择完全不能超越这个范围,这背后依然是控制。
当一个孩子的生活中,一直被父母用条条框框约束着,要么他长大会成为一个事事都听话的妈宝男,要么从小就开始叛逆。我们要留给孩子一些犯错的机会。
当他成长到一定年纪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思考模式以及自己的是非观念。想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一定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而不是我们家长一直让孩子去过我们认为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