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界的家长,
首先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
很多最初知晓“界限”的家长,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界限”就是妥协、就是放纵。
他们可能会说:
“难道就不管孩子了吗?”
“放任不管,不是会更糟糕吗?”
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去尊重孩子的“界限”。
事实上,遵守“界限”不等于“放纵”,“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
真正的“界限”是带着温度的,双方都能体验到被尊重。
因为“界限”不止是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也意味着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
回到小孩子踩水坑的案例中,几乎每次雨后,我们都能看到跃跃欲试的孩子,和在一旁呵斥的家长。
此时家长最大的担忧,就是孩子的鞋子会变湿,所以有些家长才会以威胁和责骂的方式教训孩子。
如果这时家长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那么他就能够明白:
孩子这样再正常不过了,问题的根源,是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不接纳。
借由此,家长或许就会允许孩子去踩水坑,又或许会温和的告诉孩子,为什么现在不能踩水坑。
只有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他才能够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也就是说,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而不是过分的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家长会不由自主地念叨孩子的学习情况。
“作业写完了没?”
“考试成绩如何?”
“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
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彼此的需求不同。
“好好学习”是家长的需求,而非孩子的。
孩子的需求是追求那些有趣的、新奇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
当双方的需求不同,家长又以权威的姿态教育孩子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这时所谓学习的内驱力养成,就成为一种传说了。
事实上,我们与小孩子的交流,其实与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是一样的道理。
人际关系中摩擦是难免的,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是每段关系都会出现的事情。
我的感受,你的需求,纵横交错,混在一起,仿佛一团乱麻。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家长过分的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真正应该改变的,首先是家长。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pdf下载高清30MB
家长应该首先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再来考虑,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等到孩子明白,学习好或者不好,是他自己的事情时,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意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