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8月份刚满6岁,转眼间,她都已经是小学生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记得刚刚知道怀上她的时候,我和当爸就准备开始独立带娃的生活。
婴儿期是我们最痛苦最忙碌的日子,简直鸡飞狗跳,不堪回首,那时候当当刚出生,自己不吃奶,全靠我每天无数次的用吸奶器吸奶,喂奶,半夜起来吸奶坐着都睡着了,那个滋味真是无以言表。
那时候,我们没有老人帮忙,也没经济能力请保姆,自己带娃,家务,做饭,当爸还要上班,就这样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就这样一过就是几年。
生当当不久就赶上了疫情,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度过的,我的工作也基本都转到了线上,每天工作,带娃,无休止的忙碌,像打仗一样,都是新手父母,边学边带,根本没有踹口气的时间,再苦再累再不舒服,一样要硬撑着。
就是这样忙的像个陀螺的时候,因为养娃带来的经济紧张,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过上了极简的生活。
因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除了平时带娃周末放风,几乎砍掉了不必要的社交,随之简化的也是我们的育儿方式。
这6年多的育儿之路,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简单又省钱的方式,同样可以把娃养的很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这几年我们是怎么样极简育儿的。
01
尽量不去游乐场
孩子天生爱玩,喜欢游乐场不容置疑。玩上一趟,他们尽情释放精力,孩子兴奋和满足,大人一身疲惫。
我们家附近的商场就开了几家儿童游乐场,室内的,室外的,我们也办过卡,看起来蛮划算,把孩子丢进去,大人可以轻松几个小时。
但是我跟她爸都觉得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游乐场虽然好玩,偶尔去一下就好了。尤其是室内游乐场,藏着不少安全隐患,装修材料是否安全,空气流通差,孩子多,互相交叉传染,游乐设备是否消毒到位,陪同进去的有些大人袜子都不穿,会不会传染病菌,这样玩几个小时,会不会比户外感冒生病的概率更大。
所以我们果断放弃,把游乐园的卡卖掉了。
对孩子来说,这些“瞬间的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孩子会上瘾,那种繁杂喧闹的环境无法让孩子安静下来,躁动不安。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安静的看书,画画,公园、户外都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我们更愿意带孩子去公园野餐,去博物馆,美术馆,走进动物园,植物园,或者就在家旁边的体育公园骑骑车,打打球,不仅锻炼了身心,更能增进亲子陪伴。给她的心灵种下真正的能量和力量。
这样,当当变的安静,爱上了公园野餐,画画,阅读…
关键还省钱,比办个几百上千的卡划算多了。
02
多读书培养阅读习惯
当当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阅读之旅,说“静能生慧”,这个我深信不疑。
婴儿期开始就要跟她说话,多说话,她躺着的时候你可以跟她聊天,她能坐着的时候可以陪她看绘本,声情并茂的的给她讲,让她觉得书是很有趣的东西。
从1岁起我们立下了个目标,到上小学前,就是学龄前阶段完成1000本绘本的挑战。就这样我和当爸保证每天一本书的频率给她就这样坚持了下来,不仅仅让她有一点点小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她爱读书的习惯。
小龄阶段就看图片多的文字少的,亲子类,科学类,趣味性强的,幼儿园开始可以读科幻类,侦探类,文字多,情节多,复杂的一边读书一边锻炼逻辑推理和观察能力,还能一边认字,这样在上小学前可以积累很多识字量。
认字不需要刻意,都是日常积累的过程。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这些年牺牲了我们自己的饭后娱乐时间全部给了孩子。回头想想还是值得的。
现在她上小学了,学会了拼音,自己就可以阅读了,只是有些还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含义,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让她自己第一遍先自己读,第二遍我们给她通读一遍,最后给她讲解文章内容,优美的句子记下来,给她讲讲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是这样写,为以后高年级阅读理解和写作文做铺垫。
拼音也练熟了,字也越认越多,阅读能力也能提升,坚持每天读一点,进步一点点。
分享一点小技巧:我们把客厅打造成读书角,给她自己单独买了书柜,喜欢的书放在桌上,沙发上,茶几上,喜欢就看看,她看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安静的工作,岁月静好。
另外我们很多绘本都是租的,这样不会花费太多的钱而且可以看书的数量可以成倍增加,供借鉴。
03
减少衣服和玩具的数量
每到换季的时候整理孩子的衣服就会发现,天呐,有好多衣服一次都没穿过,玩具一次都没玩过,什么时候买的?为什么要留这么多衣服和玩具?除了占地方,落灰,毫无用途。
果断开始断舍离,扔扔扔,好一点的挑出来送人。
我们大部分衣服和鞋子是当当姐姐送的,而且很多都是新的,所以我们几乎买的很少,但是鞋子很多时候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只需要买鞋子就可以了。这样每年可以省下不少买衣服的钱。
我发现当当很多没用的东西都是上了幼儿园以后开始囤积的。每次去商场都要买一两件东西带回家,看似不贵,不觉得有什么,长期积累下来,某一天算一下,物品数量惊人。
因为我是个喜欢收纳的人,不喜欢囤积东西。家里东西多了,也不好打扫卫生,没有孩子之前,我和当当爸的东西可以很少很少,够用就行,现在家里简直多了几倍的东西。
当我开始扔扔扔之后,我发现他们对物品和玩具也没那么的需要,东西少了,家里空间变大了,人也变得轻松了。
对我们来说,不买无用的东西,少去商场,自然可以节约一笔笔钱,小钱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现在,家里的东西变少了,空间变大了,客厅也被我们打造出来变成了读书角,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更加安静。平和。愉悦和更松弛。
04
精选兴趣班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兴趣班都是一笔大开销。如今一年上万的英语课、绘画课、编程课、钢琴乐器班随处可见,就连有些看似小众的专注力培养。体能训练,也有不少家长要送孩子去。
说起教育孩子这真是刚需,家长最舍得给孩子花钱。现在的社会就是各种媒体,商家抓住了家长“一切为孩子好”,“我们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你制造焦虑,掏钱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了。
不是说所有的兴趣班都是没用的,看你怎么选,适合自己孩子的,而不是盲从。首先家长要先自己思考:你的孩子天赋兴趣在哪里?到底擅长什么?这些课程内容有没有仔细研究对比过,到底值不值得?
家长不是花钱买省心,而是要真的能激发孩子兴趣,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所成长和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是从大班开始上的英语和乐高,这两个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也能坚持下来的,到了小学现在每周末去上一次美术和拳击,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坚持的,这样的课对她来说才有价值。
说说兴趣班怎么选?
先不着急报课,多买几个试听课每个机构去上一两节,看孩子是否真心喜欢,然后再考虑各方面性价比再交钱。
有些网课不适合所有孩子,要看孩子的专注力和大人是否有时间陪伴上课,所以我们没有上网课,都是线下课。
学龄前阶段,孩子的探索和自由玩耍是最重要的,多跟父母在一起,去大自然,享受户外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由奔跑,哪怕玩泥巴,爬树都可,要彻底释放孩子天性。比上高额的兴趣班和被知识类填满的童年要有意义的多。
05
运动是最好的陪伴
科学证明,运动可以让大脑更聪明,身体也更健康,孩子的多种能力也在运动中激发。比如可以锻炼协调力、平衡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毅力等。当当小时候其实不爱运动,平衡车也骑不来,自行车也不喜欢,越是这样,我们周末越要带她去公园,去户外,一家人,带起户外装备,带上她喜欢吃的零食,因为平时不给她吃零食,周末偶尔让她放纵一下。
跳绳,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爬山…
就拿骑自行车来说,因为小时候那会疫情出门少,就没怎么骑过平衡车,现在学习骑自行车很费劲儿,当爸不厌其烦的扶着她,现在也能自由骑行了。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跳绳,一开始幼儿园大班开始练习,从只能跳一个,到现在可以跳60~70,勉强合格,对于一个不爱运动的小孩来说,还行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耐心陪伴和引导,坚持不能放弃,每解锁一个新技能,再去挑战更难的东西她就会更有信心了。
人天性爱偷懒,孩子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就设计了打卡机制,每周在家做3次体能训练,俯卧撑或者下蹲等,因为她上拳击课肢体力量不够,所以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下来,打拳的力度也增强了。
我发现她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当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说这是你们老师让你练的,还要拍照打卡,老师说积分可以兑换礼物,用精神奖励去刺激她,千万不要说给你买什么玩具,去游乐场之类的,就又回到之前说的物质刺激不能长久让她保持积极性,只能助长她的欲望无法满足,无效刺激。
06
减少焦虑
焦虑的根源在于信息差:不了解、不相信、不学习。
我在成都,也算新一线城市,我身边的家长要么特别有意识,爱学习,要么完全不管不问。
首先爱学习的家长没有错,学育儿,学家庭教育,学规划…,但是用到自己孩子身上还是无法落地,越学越焦虑。
在学了这么多理论的同时要会吸收和消化总结,让它变成适合你的家庭的方式?
毕竟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果只是听这个老师那个老师讲,就完全对号入座,自乱阵脚。
不要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经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大人也一样。看到别人孩子这样好,我们也去报一个,别人学什么,就跟风,根本不思考你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人家的规划跟你的规划也是不一样的,咱不能像一条没有锚的船,随风乱飘,走了不少弯路,花了不少冤枉钱。
所以,家长必须要先学习,提前给孩子做好规划。你可以关注博主,报课,收集大量信息,尽量缩小信息差,再通过自己的整理。分析。内化成你自己的一套适合你孩子和家庭的理论体系,因为只有你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规划师。
写在最后:
所谓极简,不是说忽略孩子的需求,要适度,要适当,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要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育儿也如此。
当你极简生活、极简工作、极简育儿之后,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能量,我们和孩子都能轻松自在,安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