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父母在这三方面要“心大”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揠苗助长,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哪样的人;
而是给他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他成长为属于自己那样的人。
父母要保持这样的中立,就要先学会在心态上转变。
“心宽”的教育,是孩子开始变好的迹象。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无视孩子的一切“胡作非为”,而是做到放任而不放纵的心态,培养孩子自信、坚毅、等心理素质。
因此,父母在这三方面要心大一点。
1)心大一点,允许孩子慢下来
作家黑幼龙先生提出过一个理念是:孩子要慢养。
他指出:慢养不是在时间上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心态“慢”,就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孩童时期“玩耍胜过学习”,以此来为孩子积累成长中的经验。
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正确的养育姿态。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与生活pdf百度网盘中文第19版+英文第20版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是“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一对同卵双胞胎,分别从48周和52周开始学爬楼,每天爬十分钟。
结果52周的孩子爬楼只用了两周学会,48周的孩子却用了6周才学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去学习相应的能力,效果会更好。
一定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该玩的时候绝不给他成长的压力。
2)心大一点,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很多父母都希望收获一个100分的孩子,所以不允许孩子出现一点小瑕疵。
孩子考试只考了九十分,就责怪他为什么不是一百分;
作业写错了一个字,就不停地纠正;
一件事没做好,妈妈对孩子又打又骂…
当父母有这种完美主义的包袱,在行为上控制和安排的成分更多,也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俗话说:“尺有所短,存有所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处,扬长避短的教育才能完善孩子的成长。
北大的教师丁延庆从小就是学霸,但却养出了一个“学渣”女儿。
女儿的成绩并不好。
起初他也对孩子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却让孩子很逆反。
最后他终于认清现实,认为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渐渐地他放弃了对孩子文化成绩的培养,而且发展孩子的兴趣,瞬间就让他和孩子轻松了许多。
顺应需求,而不盲目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完美主义来安排孩子。
接纳孩子,用优点去掩盖缺点,孩子的未来才会更远。
3)心大一点,父母要学会“懒”一点
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妈妈求助:
我将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每天上学前要叮嘱他东西拿齐,晚上写作业前要提醒他要认真,细心。每天的吃穿用度全都是为他操心,但是孩子现在看见就烦。
专家这样回答他:你的孩子需要你的适度关注,而不是过度关注,你如果能当一个“甩手妈妈”,可能孩子会更喜欢你。
很多父母都有一点是“不放心孩子”总觉得什么事都一定要父母做好,才能安心。
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信任、爱和自由。
我们要充分地给孩子信任,要相信他“即使没有父母,一样可以做的很好”。
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懒”一点:
懒一点唠叨:让孩子自觉;
懒得干涉:让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主;
懒得帮忙:让孩子学会自立。
看过一则寓言故事:
上帝安排一个人牵着蜗牛散步,但是因为蜗牛爬的太慢,他就不停地催促他、责备它。
蜗牛很愧疚地说: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阿德勒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书籍全4册mobi+epub+azw3
这时,他仍然拉扯着蜗牛,以自己的速度快速前进,尽管蜗牛已经受伤,很难受了,也不会管它。
后来,终于经过一片花园,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一阵清风拂过,才明白,上帝是让他带着蜗牛散步。
它如同父母的教育一样,你是用什么心态看待孩子,他就会被怎样的状态影响。
因此,要想让孩子有好的状态,父母要先获得照顾好自己内在的负面感受和情绪。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教育,才能用内心的容量去承载孩子的未来。
尊重孩子的成长,以“宽容”的姿态看待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感到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