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蓝发女孩希尔达百度网盘全二季[国语+英文]动画片+剧场版720P超清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
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
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
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发给了他两份业务报告,一份是他的,一份是那位同学的。
他的那份报告,密密麻麻几千字,内容却中规中矩。
与之相比,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余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战略分析那一栏,他只草草提了一句,而他同学却浓墨重彩、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
原来,在他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的时候,他的同学已经把策略层面的问题研究透彻了。
豆瓣上,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就像我的那位学长,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而忽略了思维上的精进。
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