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个朋友真实的经历,心里忍不住感叹。
上小学时,老师要挑一名跳棋选手,参加学校的比赛。
这位朋友的棋技不错,但却没有胆量自荐,心里不断打退堂鼓,最后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回家后,他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只见父亲面露愠色,甩下一句“你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没有什么出息!”说完,转身就走了。
他的父亲向来强硬,看到儿子“懦弱”的表现,便“毒舌”攻击儿子,借以发泄心中的怒气。
而年幼的朋友看着父亲冷漠的背影,陷入了深切地惶恐不安中,他骨子里开始认同,自己就是“没出息”,经常在贬低、否定的自我束缚中,苦苦挣扎。
二十多年过去,虽然经历了求学、择业、组建家庭等一系列人生大事,他依然无法对那句话释怀。
听完他的故事,我也深深叹了一口气,那根针尖一样的“批评”,刺痛了孩子幼时最需要支持的岁月,甚至伴随他一生。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孩子未来什么样,很大程度上仰仗父母如何教育。
我们爱孩子,如同爱生命,但是如果混淆了批评和“PUA”,则这场爱的输出,或许将贻误孩子一生的发展。
PUA的本质,是精神打压
同样是教育孩子,父母的沟通方式中包含着杀伤力十足的贬低、否定、嘲讽的因素,给孩子带来的一定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看过演员李诚儒与儿子李大海的交流方式,令人窒息。
在一档节目中,李诚儒言辞轻蔑,众目睽睽之下怒评儿子:
“简直狗屁不是!”
在他看来,儿子打台球没能打出世界第一,当歌手也没有出名的代表作,如果没有他这个父亲,儿子根本无人知晓。
可事实上,李大海创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还发行过6支单曲,参与制作过的音乐作品更不计其数,即便没有名声大噪,也算是个努力上进的星二代。
但是在父亲的不断地告诫“你很差”、“你现在人模狗样都是拜我所赐”后,儿子的自我认同感不断瓦解,他常常迷失在价值感的迷雾中。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选取了67名幼儿园孩子,请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批评”孩子:
一种是告诉孩子“你不够聪明,我对你很失望”的个人批评;一种是“这个房子有点歪歪扭扭”的结果批评还有一种是“你能不能想到其他方法”的过程批评。
结果显示,以上三种方式中,第一种对个人的批评,带给孩子的无助感最明显,他们的自我评价也最低。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上有个“镜中自我”的概念,孩子成长之初,父母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外在评价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孩子的自我画像。
父母用嘴画出的孩子越“差劲”,孩子的自我评价就越低,自我怀疑就越深重,反映到行为上,就是做事越没有信心,畏首畏尾。
当精神打压演绎到极致,变成了孩子潜意识的一部分,毁掉的终将是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