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反思,能够给孩子恰当有效的教育
当父母在感知和解释某些行为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将它们与自己或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关联,这就是具有反思性的父母。
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时,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理解不了知识点,做题一直错。
家长这时也很着急,但懂得反思的家长,就会深入思考:如果任由情绪发展,朝孩子发脾气,对孩子的作业毫无裨益,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对学习的负面情绪。
于是,他便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对孩子吼叫、批评,重拾耐心,给孩子具体的帮助。
再比如:家长今天工作不顺,心情烦乱,回到家看到孩子吵闹,情绪快要失控。
懂得反思的家长,就会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思考自己的负面情绪来源其实不在于孩子,于是能够避免朝无辜的孩子发泄情绪,对其造成伤害。
而缺乏自我反思能力的父母,通常只是凭本能对自己的情绪或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
他们往往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简单粗暴地责罚、逼迫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这也是教育最糟糕的状态。
就像这两年,动不动就爱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安上“小偷”的罪名,让警察管教的家长一样,如果他们懂得思考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想要东西却不敢跟父母说?是否说明亲子关系早已出现问题?
孩子为什么想要那个东西,是不是平时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出于社交需求,为了得到同龄人的认可?
从这些问题入手,再来引导孩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不管孩子年龄大小、事情轻重,往派出所一送,颇有一种“推卸养育责任”的意味,也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发展。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人如同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身上的问题,几乎都能在父母自身和教育方式上找到答案。
如果孩子学习不自觉、磨蹭拖延,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对他的催促、包办过多,没有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孩子爱撒谎,请想想是不是平时在孩子犯错时反应过度、责罚过重;
如果孩子不爱阅读、痴迷电子产品,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平时只会看电视、玩手机,做出了坏的榜样······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走入误区、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通过反思和学习,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不断完善自己,孩子也会自然而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生变化。
所谓“育儿先育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