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养父母之志和慧
养父母之志就是《孝经》中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要做到养父母之志,必须尊崇道义,立身行道,用自己的道德、能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甚至做到言为世则,行为世法,传颂于后世,使父母享有君子的称誉。
《礼记·祭义》中讲:“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阵)无勇,非孝也。”这正是通过养父母之心和志实现移孝作忠,使忠和孝统一起来。
《礼记·祭统》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正是通过在家庭中对父母行孝,培养对国家、领导忠诚的品质。小孝是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养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一如,家国一体。
凡能孝敬父母者,才能忠于君;不忘祖宗者,才能爱其国;凡能不辱父母之声名者,才能服从纲纪;凡能受父母之厌恶斥责而心不怨者,才不会叛君叛国;凡能在父母之过微起之时即知劝谏者,才能谏君之失,格君之非。
孝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言行举动都会小心谨慎,念念不忘父母的教诲,自然不会做贪污贿赂等辱没父母名声之事。
《群书治要·晋书》记载了吴隐之的故事。吴隐之早年丧父,对母亲非常孝敬,特别注重和颜悦色。他的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有德行的妇人,每次听到吴隐之哭泣,便与他一同悲泣,并对韩康伯说:“如果你以后做了官,应该推举像吴隐之这样有孝顺之心的人。”韩康伯到吏部任职时,就推荐了吴隐之。后来,吴隐之被封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
吴隐之去广州上任的时候,听说广州北边有一个泉水叫“贪泉”,父老乡亲都传说,一旦饮了贪泉的水,即使廉洁的官员也会变成贪官污吏。吴隐之反其道而行,不仅喝了贪泉水,而且赋诗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意思是古代人传说喝了贪泉的水,就会变成贪官污吏,但是假使让伯夷、叔齐这样廉洁之士饮了这贪泉之水,终究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廉洁之心。他在任时,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使当地人民深受感化。
吴隐之屡次被朝廷赏赐嘉奖,终成一代廉洁官员的典范。他之所以如此恭敬、廉洁,就因为他是孝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小心谨慎,念念想着父母的教诲。
《浦江县志》也记载,浦江县郑宅镇有一个“郑义门”,从宋朝到清朝总共出仕173位官吏。他们大到礼部尚书、小到普通税令,竟无一名贪官污吏。人人勤政廉洁,忠君爱民。究其原因就是自幼接受了以孝悌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郑氏规范》的家教。给孩子讲点[汉字的故事+国学精粹+历史典故+中华句典]超清pdf
历史证明,严私德与守公德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人能够在私德方面严于律己,做到孝悌修身严私德,不仅养父母之身,更能进一步养父母之心和志,就必然能够移孝作忠,在守公德方面作出相应表率。因此,古人常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孝养父母还包括养父母之慧,也就是帮助父母提升智慧。孝敬父母并非一味顺从,当父母有过失时,要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弟子规》)。如果父母的所言所行有违道义,子女也要委婉劝谏,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论语·里仁》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在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做错的地方,子女要委婉地劝谏。如果父母还是不听从,子女的态度还要更加恭敬而不违逆父母,劳苦而没有怨言。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的孝子,能够做到养父母之身、心、志、慧。身教胜于言传,想让孩子成为孝子,父母首先要成为这样的孝子,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后才能取得“身教者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