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教育工作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就是促进孩子全面而健康地成长。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将其落到实处并不容易,需要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重塑和再造。

黄全愈的《教育的基础》一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样貌,新时期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夯实哪些基础,书中所探讨的相关话题都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厘清责任,明晰使命,把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

教育体系的完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仅仅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一谈到教育,人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学校教育上,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农耕时代,家庭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单元,父母要担负起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责任,所以那个时期教育的重心在家庭。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单位和机构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社会交往的主阵地,很多父母走出家庭进入机构去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教育的重心逐渐向学校转移。

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渐提升,那些出生在工业时代的人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自己成家立业有了子女之后,又将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反倒缺失了家庭教育的能力,一些家长甚至巴不得学校不要放假,让孩子整年都呆在校园里,好给自己留下自由生活的时空。

现在我们又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要重新认识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来确保孩子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这就是近些年来特别强调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原因。

这三种教育各有特点,相辅相成。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孩子的人格、品行、习惯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学校教育着力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而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帮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构建一个有益的文化场域,让优秀的、积极的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厚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吸引他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之中。

但在黄全愈先生看来,上述“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仍然不是教育体系的全部,有一个很重要的板块给遗漏了,那就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得失,不断反思所取得的经验和错误,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正是因为孩子具有包括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等要素在内的自我教育,才促使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此也有明确的主张:“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

黄全愈强调,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类似于正三棱锥的立体结构。我们熟悉的“三位一体”相当于三棱锥的“底”,自我教育则是三棱锥的“顶”。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思维、质疑精神、探索意识、实践能力……都需要藉由这样的体系,进行统筹谋划和有效实施,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

教育教学的转型

既然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地位,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是否凸显自我教育,就成为检验教育有无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的试金石。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自己可以把控,可以决定在什么时间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这件事情往往就能做的很好。

反之,如果事情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是自己内心不想去做的,但又要求自己限时限刻去完成,个别人或许能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在规定时间里把这件事情做的超出自己的想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件事情都不可能做的很好。

想想看学生的学习,在规定的时间里和别人学习同样的课程,开展同样的活动,做同样的作业……

从早晨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整个学习时间都是被安排的,自己几乎没有可以自主选择、可以自由自配的时空。这种完全失去把控感的学习,如何能体现自我教育?黄全愈说:“我们一方面说世界的未来属于孩子,但另一方面,世界却不属于孩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育的所有决策和计量、想象与设计,都是成年人的事情,几乎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我们都知道,“我要学”的学习效率高,成效明显;“要我学”的学习效率低,成效不佳。但在教育实践中,“要我学”的教育又是那样的普遍,这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悖论,也是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疫情三年,看到过身边很多人“阳”了,根据他们讲述的症状,让我自以为对此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直到我自己了“阳”了之后才明白,别人讲述的感受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体验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教育,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课本的传递、教师的讲述呈现给学生的,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自以为“掌握”了所学知识,但这种经由别人加工而形成的经验是否真的可靠,是否反映了知识的本来面貌,是否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学习的内容包括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间接经验,另一个板块是直接经验,它们就像天平两侧的承载物,只有两者力量相差不多,才能维持天平的平衡。基础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黄全愈为此指出,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突出科学的三要素:一是科学的目的——去发现各种规律;二是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三是科学的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特别是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实践学习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培育。

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成效。

如果一个学生每天起床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学校,想和同学们就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把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作为最愉快的事情,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还需要操那么多的心吗?

疫情三年,我们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网上教学机制,可以让孩子们在家完成相关的学业,但为什么学生还是愿意到学校里来?

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自然是学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如果孩子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都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建立了互相包容、沟通协作的生生关系,如果孩子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亲密友善的师生关系,他就会对学校、对教师、对同学产生一种信任感、依恋感,他自己也会有一种安全感,他就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无所顾忌,自我教育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在社会交往之中构建起来的良好关系,是孩子在学校里愉快成长以及一身幸福的重要基础。从传授知识到构建和谐的关系,也是教育转型的方向之一。

自我教育的实现

将教育的重心从教师传授转向学生的自我教育,并非只有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并非必须借助各种眼花缭乱的新学习方式才能达成,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指向的是让学生“学会”还是让学生“会学”;是训练“考”生还是培养“学”生。在黄全愈看来,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如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种类型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来证实这些知识,我们就是在教学生“学会”,就是在训练“考”生。

另一类是未知的、没有确切答案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未知、去发现未知世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会学”,就是在训练“学”生。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的系统变革,从原来教师们最为擅长的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流程转向从学生的学习逻辑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科逻辑通常采取的是庖丁解牛的分析法,将原本完整的事物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单元或知识点来加以研究,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习逻辑通常采取的是整合的方式,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切身体验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采取整合-分析-整合的探究路径,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充分感受知识的应用之美,从而激发学生持续探究各类知识的内在动机。

好奇心是一个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前提。人为什么会有好奇心,是因为他所面对的世界有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他为了能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努力地去学习各种知识,着力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激发了更大的好奇……

这样无休止的循环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经常需要追问的是:今天的教育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是否让学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让问题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不断涌现,是衡量一堂课是否具备高质量的重要标志。一堂好课,总是能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走进来,离开的时候又有更多新的问题冒出。如果教师下课的时候经常会问学生“还有问题吗?”

把通过教学让学生没有问题作为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志,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学习之后不能发现问题,问题就会发现孩子,并“解决”孩子。

拔尖创新人才,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出来?这是今天的人们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是否通过开设一些类似于STEM之类的课程,创建一些新的实验室,或者干脆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创造力的课程就能实现?黄全愈认为,“创造”一词可以拆分开来加以讨论。“创”即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人类的很多创造都源于对已知知识的无视,或说正因为对知识的无知,才能点燃创造性的第一朵火花——好奇心。越有知,越不好奇,越不敢越雷池。也正是因为创造的这些特点,黄全愈特别强调创造性不能教,并给出了三个方面的理由:

1)已知的、现有的,可以教;创造是未知的,怎么教?

2)创造不可重复,可重复的是技能。

3)创造性不能传给他人。正像老师的智力不能传给学生,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创造的潜质呢?

教育者的使命是营造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和氛围,让老师“少教”,让孩子探索,然后“多悟”,从碎片化的多悟,变成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个性化的判断,最终是创造性的行动。“

只有当科学思维盘活科学知识时,知识才是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就是要培养科学思维,去减轻长辈的权威和人为的标准给孩子的负担,把死知识激活为青春洋溢的创新动力。”

很显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才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之道。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