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损坏孩子大脑的3样东西:再难,也要帮孩子戒掉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天,队友看了我发表的“普娃”如何能逆袭为学霸的文章。

他兴冲冲的跑来和我说:“你写的很对,当年让我爱上学习的核心动力,就是成就感。”

如果孩子长期在学习上感受不到正反馈,总是痛苦的,挫败的,孩子就很难把学习搞好,也很难坚持下去。

而一个孩子要获得成就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有成功的体验。

但是,生活中却有三样东西可以轻易达到这一点。

它们有个共同点:

很容易对孩子的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让他们迅速地在学习以外的东西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成就。

诱惑会披着“棒棒糖”的外衣来到孩子身边。

任何一个人,不论你的智商是160,还是“自制力较强”的学霸……

一旦沉迷于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之后,就很难再去做那些高成本、高投入、慢回报的事情。

警惕!这3样东西要从小杜绝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吐槽:

“我家孩子小时候明明很机灵,为什么越长越笨?”

举个例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类似感受。

让一个小学的孩子背几首古诗或者文言文,总是磕磕绊绊很久,勉强背过了,过几天就忘个七七八八;

而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背段拗口的文言文,他认真听两三遍,就能迅速背出来,隔半个月一问,他还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实际上,这道理很简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信息流越来越庞杂,脑袋乱糟糟的,当然记忆力不如从前了。

其中,有三种东西影响最大,大家要尤其注意。

第一,如痴如醉的网络游戏

我还是想把游戏先提溜出来,毕竟这个吧,属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诱惑。

队友参与了多款游戏项目的开发,他说,“为什么很多孩子都容易沉迷网游呢?”

因为他们掉入了游戏团队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

简单来说,就八个字:“荣耀”、“目的”、“互动”、“惊喜”。

比如现在很火的吃鸡类游戏,它一局的时间很讲究,结束时正好要落在你的爽点上。

赢了给你酷炫的奖励,让你还想再来一局;

输了也给你一定的经验值,将挫败感压的极低,让你坚信“再来一局我肯定能赢。”

所以,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只让他看书,反而会让他觉得无聊,主动去寻找刺激。

游戏是孩子们最容易的找到的具有丰富刺激的来源,又几乎极容易得到,随便拿个手机就可以。

当然,完全禁止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堵不如疏,可以让孩子玩儿一些单机游戏大作,比如switch还是不错的。

第二,铺天盖地的网络垃圾信息

你有没有感觉每次上网,都有被算法操控的感觉?

比如,我只是无意间点开一个网页,多停留了几秒,等下次再打开,平台会不断给你推荐类似内容。

这是因为这些数据,按照平台的意愿在把人群分类,再聚合,从而让你的思考和观点只局限在这一小部分。

而一个孩子,如果接触到这么多网络垃圾信息,那他的自我认知可能会直接被污染。

尤其是现在的网络世界,一打开全是网红,你看不到真实的生活,里面全是被修饰过的。

孩子的精神面貌很容易变得压抑。

“感觉每个人的18岁都活得与众不同,只有我的18岁普普通通?”

第三,毫无营养的短视频

短视频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所以视频开头往往需要“吸睛”,也就是“重点前置”。

而看书和学习,则往往需要孩子“主动投入注意力”

比如初中的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起码得做五分钟吧,经过持续的思考后,解出来了,才能有一点成就感。

但短视频却不需要动脑,几十秒就能让大脑暴爽。

这种模式久了,大脑就会越来越懒,阅读的胃口越来越挑,让孩子只喜欢一些不动脑,能调动情绪的内容。

那些鬼畜呀,搞笑类的短视频一下就能刷两个小时;而有逻辑深度的网课,孩子连看都懒得看。

大脑真的会发生损伤吗?

查询了一些资料,看到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 •克里斯塔基斯的研究——上瘾大脑与健康大脑,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健康大脑,外观饱满,纹路清晰;上瘾大脑,萎缩得像是一颗干枯的核桃。

这个“萎缩”的说法吧,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怕。

不过研究人员也给出相关说明,即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阅读,运动,思考,刻意练习,还是会让大脑恢复活力的。

短视频、碎片化网络垃圾信息、网络游戏,这三样东西,是当下社会最容易让孩子上瘾的东西。

它们在潜在的地方改变了孩子的脑结构,改变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可能会变成你不认识的样子。

到了最后,孩子往往明知行为不对,应该断了念想,但他无法自控,反而玩得越来越厉害。

整个人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如何“驯服”这类诱惑?

让孩子脱离低成本快乐的一个前提是:先了解一下孩子内心的想法。

他们为什么会沉迷?90%的原因无非以下两种。

1、“你是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有多苦,压力有多大,我刷短视频只是在释放压力!”

2、“我读书很烂,玩游戏会让我觉得很6,我这种学渣也只能在游戏里找到成就感。”

所以,在现实中缺乏正反馈和成就感的孩子,会更容易去游戏中寻找。

而孩子想要获得这种快乐和掌控感,对他们自己来说,就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目标。

这也是有位妈妈和我吐露过的,“我敢把孩子玩游戏的手机抢了,他就敢从楼上跳下去!”

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唯一的幸福渠道,你敢夺个试试!

看到这里,大家也就基本明白了,该怎么“拯救”上瘾的孩子。

最根本的办法是:让他在“成瘾”以外的东西里,找到快乐源泉。

比如,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家长苦劝,打骂,摔手机……其实基本上都是无用功。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在另外的地方找到能替代手机的快乐。

这个地方可以是足球场,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森林公园。

甚至可以是小区楼下的某个长椅上,你给他讲讲你工作里的困难,童年的糗事……

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孤独的,而是父母和他在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走错路不可怕,走路慢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孩子不走了,放弃了。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的社交圈子却越来越小,父母的高质量陪伴也变成了必需品。

这对我们的养育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内心装了很多的焦躁、抑郁、脆弱和烦恼,是没有办法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的。

只有我们自己做到敏锐而有力量,才能给孩子提供坚实的安全感。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回到家,就让孩子的大脑放松放松。

多一些拥抱、少一些责备,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爱,看到未来的希望!

这些温暖,比说教一百遍都有用。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今天也要开心呀!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损坏孩子大脑的3样东西:再难,也要帮孩子戒掉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