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数学课一听就懂,一做题就废:教孩子一个具体动作——整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1

前言

讲解决方案之前,请你先想象一个场景:

  • 你需要指甲剪剪指甲,于是你在家里翻找,找了好久都找不到。
  • 因为你不知道指甲剪放哪里了,你家的东西摆放随意、散乱。
  • 需要什么,你不能很快找到,尽管你知道它就在家里。

这跟做题有什么关系?

  • 现在你遇到一道应用题,它需要你知道差倍关系。
  • 你明明记得老师讲过,可你不知道怎么在你大脑中找到它。
  • 知识在你脑中是混乱的,没有章法的,需要时,你就不能快速提取。

两种情况是不是类似?

我只是想通过例子,让你明白:

  • 看似听懂,把知识存入大脑了;
  • 犹如你买了一堆东西在家,胡乱对方;
  • 该用、输出的时候,无法正常输出。

所以,一听就懂,一做题就废,孩子缺的是“对知识的整理”。

我们需要教孩子这个具体的动作:学完整理。

02

知识的输入

学习、听课就是在输入。

做题、考试就是在输出。

输入端做不好,输出就受限,这好理解。

那么输入端做好,就是多往大脑里塞知识吗?

不。

知识留存率有限,能用上的知识才叫知识。所以:

输入多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整理知识,分类摆放。

其实分类摆放就相当于学过之后的深入理解。

你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就随意往客厅一堆吗?

不是。

肯定要分门别类:

  • 厨房的归厨房;
  • 卫生间的归卫生间;
  • 卧室的归卧室……

甚至你要更细一些——卧室床头柜第一个抽屉里放什么。

学习也是。

当你听讲来、你背诵、你读到一些知识点,不能放在大脑里就不管了。

我们也需要整理它们:

  • 最好是当时学的时候,就想想应该放在大脑房间的哪个位置。
  • 当时来不及,就事后复习的时候判断一下。

当你整理好,下次提取的时候,就能快速找到。

这样你的输出就会更顺畅。

不过,这么做有几个前提:

  • 事先把自己的大脑想象成一个房子,每个学科一个房间。
  •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就往这个房间的各处放。
  • 把你知道的知识点都归归类,码放整齐。

这样做好后,有了新知识进来,你就能当场分类,以后便不麻烦了。

至少你知道要放在哪个房间,事后再仔细整理也好。

如此:

  • 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回忆一下房间了,效率非常高。
  • 考试的时候能迅速提取某个知识点,或者跟题目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

我在这儿讲的时候,看起来挺容易。

其实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这不仅是个动作要求,还是习惯培养。

可以做个计划:

每天提醒孩子、每天都去尝试等等,逐步养成这个的习惯。

这个投入是非常划算的!

在孩子今后的学习中,都大有助益。

03

为何

  • 因为整理的过程就是思考。
  • 因为大脑喜欢记住成体系的东西。

我们的记忆是有规律的。

大脑不会什么都记住——那样信息就过载了。

大脑会记住那些经过我们深思熟虑的、它认为重要的东西。

  • 当我们把知识搬进脑房,再分门别类,不就是在思考嘛!
  • 而这些东西分门别类放“柜子”“墙上”“书架”……上,它们都是成体系的。
  • 成体系的东西显得重要有思考抓手,而零散的东西,大脑很快就会忘记。

遗忘是学习的大敌,我们需要不断花时间去复习,哪儿那么多时间呢?

一次就记得牢一些不好吗?

更重要的是,当你整理过后,你理解的也更深刻了——

你想想是不是?

你培养了跟知识的关系。

另外,如果你问:

整理之后所有的题我都能做出来吗?

不可能。

总有一些题型你没见过。

你知道需哪方面的知识,可你不知道如何展现、如何求出未知数。

这不是整理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其他的做题技巧。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数学课一听就懂,一做题就废:教孩子一个具体动作——整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