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到底有多恶毒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最近刷到某著名母子被封账号的新闻,然后总会看到“强势”的母亲和扶不起的“阿斗”之类的评价,其实这种评价和“慈母多败儿”这句话一样,非常恶毒地把复杂的事情用“污化母职”来“盖棺定论”。

01

什么叫“败儿”

什么叫“败儿”:企业家的儿子不懂经营,“败”光产业?高知父母的孩子,却是个“学渣”?……

不,这些不叫“败儿”,只是不符合世俗意义的“成功”而已。

一个发现自己资质平平的高三学生,发现学校的节奏不适合自己,提出不回大班教学的学校不是“败儿”;

医学院毕业却辞职在家画了三年画的人,即使没有泼天的成功,也不是“败儿”……

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谁,能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败儿”是独立性缺失,缺乏基本自理能力,遇事习惯逃避责任,难以面对挫折;价值观偏差,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与感恩意识……

02

慈,爱也

《说文解字》:慈,爱也。

真正的慈母会提供安全感,让孩子敢于探索、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敢于试错;

真正的慈母在爱中植入边界,能够温柔地坚持;

真正的慈母以身教传递共情力、责任感等品质。

所以,慈母根本不会败儿。“慈”被污名化,是被偷换为“溺爱”,把家庭教育的问题归咎于母亲,而这种逻辑暗含了性别责任的不公:孩子“不好”,父亲就会“指手画脚”,然后还来一句,“子不教父之过”,似乎骂两句就是“教”了。最后却又将“养”的瑕疵甩给“慈”——我教过了,都是你太慈。

关键是,所谓的“不好”,也只是成功标准的扭曲而已。如果以“功成名就”来定义“不败”,那么我们大部分都是败儿。这倒符合了“慈母多败儿”了——大部分人是败儿,大部分母亲的确是慈的。

03

慈母各不一样

曾看过詹青云说过那样一段话:“我们每个女孩,原来各个不同,有的人很能干,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人怕鬼又怕黑,可是妈妈是超人……”

其实,每个慈母也各个不同。

有热爱工作的慈母,也有回归家庭的慈母,有勤快的慈母,也有偷懒耍点小聪明的慈母,有温柔的慈母,也有调皮的慈母……

在爱中,有原则,有坚持,有理解,有疼爱,会包容……允许孩子成为人,允许自己成为人,就都是慈母。

最近饺子导演的母亲,据说让很多人破防。网传说他妈妈用每个月1000元的退休金养了他3年,别人说他啃老,他妈妈会怼回去。

然后很多人会说,高级的教育就是不打断心流状态,成功不是逼出来的。其实,很多人还是把侧重点放在了“成功”上,误认为我让孩子做自己,就能“成功”。

其实一旦有这幻念,那么最终还是会“败儿”。

慈母,还是得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只为了孩子而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我觉得饺子的妈妈肯定也是该打麻将打麻将,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给孩子做好饭,吃不吃是你的事。

即使三年,再三年,或者最后是“浪费”了这些时间,她也可以如《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那样潇洒。

“这两年我过得很快活,而且还学到了一两件本事。”

……

“我学会了看手,过去从来没有看过。我还学会了以天空做背景来观察房屋和树木,而不是孤零零地观察房屋和树木。我还知道了影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有颜色的。”

04

不背锅不甩锅

其实“慈母不败儿”,子不教,也不是“父之过”,我们要打破“慈母/严父”这种简单的二元叙事法。

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最利于儿童成长的养育模式是父母共同参与的“权威型”,(权威型不是说“我说了算,我就是对的”,权威型指的是有明确的规则与标准,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监督和管理;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理解和尊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重视孩子的观点和意见),而非专断型(低回应+高要求)或放任型(高回应+低要求)。

父母应协作而非对立,如父亲可温柔共情,母亲可坚定立规。

孩子“败”的根源可能是遗传因素、同伴影响、环境压力,也可能家庭功能失调比如夫妻矛盾、代际冲突,用“家庭系统教育”来找答案,需父母共同反思,而不是互相指责。

一旦被指“慈”,可以“你又没死”来回怼。

教育是父母与社会的共谋,爱与规则是所有人的功课。那些被斥为“败儿”的孩子,可能只是困在了扭曲的期待与缺席的关怀里

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人格健全、情感独立等更本质的成长目标上,成不成功又何妨?我们甚至可以大声喊出来,“我儿是成还是败,关你P事我说了算”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到底有多恶毒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