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最近我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格外关注。在这个关键时期,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焦虑地督促孩子拼命学习,仿佛只有争分夺秒、日夜苦读,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然而,我却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些看似学习松弛一些的孩子,往往效率更高,成绩也更稳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回想起我高中时期的一位同学,他堪称 “拼命三郎”。
每天清晨 5 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起床开始刷题、背书。吃饭时,他精确地掐着时间点,分秒必争。晚上 11 点,他才上床休息,就连睡前也要在厕所借着灯光看书、做题。
当时,我们班的人看着他整日忙碌的身影,都自愧不如,觉得自己是在混日子。
然而,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并没有持续给他带来好成绩。
在一次期末考试前,他突然感到力不从心,刷题看书时总是走神,整个人都很恍惚。考试成绩出来后,他的排名一下子掉了 20 多名,之后也一直在这个水平波动,再也没有回到以前靠前的位置。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单纯地拼命学习,很容易陷入学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如今,看着上初三的孩子,我也常常思考:
怎样才能让他在紧张的学习中保持高效呢?
其实,很多时候,成绩遇到瓶颈,提分困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不努力,而是我们缓解学习焦虑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就像我那位高中同学,他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没有科学地减轻学习焦虑,最终还是被焦虑拖垮了。
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该如何减轻学习焦虑,提高学习效率呢?
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方法,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一是 “格式化大脑”。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写下自己担心的事情,将这些担忧从大脑中转移出来。
比如,孩子可能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辜负家长的期望,这些想法往往会在大脑中不断盘旋,影响学习状态。当孩子把这些担忧写下来后,就可以更清晰地面对并理清自己的恐惧。
进一步地,让孩子写下最坏的结果,他们会发现,大多数担忧其实只是过度的恐惧和想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消除心理压力,让孩子的大脑更加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是 “假装微笑”。
焦虑常常会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改变肢体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内心状态。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对着镜子微笑,同时回忆开心的事情。这个简单的举动能够逐渐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缓解压力。当孩子用这种方法调整好心态后,在学习和考试时往往能够达到更高的状态,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科学地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松弛一些,却能保持高效时,不要急于指责,而是要思考背后的原因。也许,这正是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会了减轻学习焦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