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它的核心观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
这就像是你站在罚球线前,心里默念:“千万别投丢!” 结果,篮球偏离了轨道,真的没能进球。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过度聚焦于“投丢”这个负面念头,反而影响了你的专注和发挥。
相反,还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幸运效应”(Lucky Effect),它指的是:当我们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创造更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所处的环境,直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这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更为深远。
很多家长觉得,吼一吼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凶几句也没关系。
但实际情况是,家长频繁的吼骂,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甚至在他们的性格土壤中埋下深远的隐患。
01
被吼骂真的会变笨!大脑功能受损,学习能力下降
脑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的孩子,大脑会分泌大量“皮质醇”,这种“压力荷尔蒙”会对大脑的多个关键区域造成损害:
海马体:负责学习、记忆和信息加工,然而,长期受到恐吓、责骂的孩子,海马体体积可能缩小(Teicher et al., 2012; Hanson et al., 2015),导致记忆力变差、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学习变得更加吃力。
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思维、判断和情绪管理,但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状态,会影响神经元连接,使大脑难以专注,导致反应迟钝、决策能力下降(McEwen, 2007)。
此外,恐吓还会导致杏仁核体积增大(Tottenham & Sheridan, 2010),使孩子的大脑变得对压力和恐惧更加敏感,更容易焦虑、情绪不稳定,进一步影响学习能力。
结果呢,很多孩子变成了这样:
📉 记忆变差,学东西比别人慢;
📉 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很难专心;
📉 反应迟钝,理解能力下降,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 情绪调节能力,甚至影响终身心理健康!
02
长期被吼骂的孩子,可能形成这5种性格
除了大脑功能受损,父母的吼骂还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性格之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①情绪难以控制,易怒或敏感
孩子就像父母的“情绪镜子”,家长暴躁,孩子也暴躁。
经常被吼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怒火,这些愤怒和焦虑无处释放,就可能以“情绪失控”的形式爆发:
⚠️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动不动就摔东西、大喊大叫;
⚠️变得极度敏感,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会被骂,所以特别焦虑、不自信;
⚠️孩子可能变得焦虑多疑、不相信他人,甚至容易陷入抑郁。
②过度胆小,缺乏自信
“吼叫式教育”,会养出“唯唯诺诺”的孩子。
被吼大的孩子,习惯了紧张和害怕,他们的内心常常充满不安,表现出:
⚠️ 不敢犯错,害怕批评,不敢表达自己;
⚠️ 遇到新事物畏缩不前,不敢尝试;
⚠️ 在人际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敢争取权益。
1.春天到了,爱舔嘴唇的孩子嘴周围是不是开始发干,裂口,红肿了?
2.口欲期还没过的宝宝是不是经常口周出现口水疹?
③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更不听话
如果说,“吼叫”能管住孩子,那为什么有些孩子越骂越不听话呢?
实际上,频繁的吼骂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
⚠️孩子也有自尊心,受到压迫时,会本能地反抗;
⚠️面对强权,孩子会学会“反击”或“对抗”,以保护自己;
⚠️到青春期后,叛逆心理更加强烈,越骂越不听,甚至顶嘴、逃学、撒谎……
④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不敢反抗,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讨好别人!
⚠️事事迎合父母,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又要挨骂;
⚠️极度在意别人的感受,失去自我,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容易成为“老好人”,在朋友和同事面前,总是委屈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孩子为了获得一点温暖,牺牲了自己。
⑤习惯性撒谎,缺乏责任感
当孩子发现,每次说实话都会挨骂,那他很可能就会学会“撒谎”来保护自己。
⚠️犯错后习惯性隐瞒,不敢承认真实情况;
⚠️ 面对父母的提问,总是编造借口;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发展为缺乏责任感,成年后也难以面对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吼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吼孩子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错了,而是因为我们不理解他,或者我们自己感到无助、无能为力。比如,当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他会想按照自己心中的秩序去做事(比如,必须自己开门、一定要把玩具排好),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发展特点,可能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从而愤怒地责骂他。
但其实,孩子的问题不在于他“调皮”或者“故意忤逆”,而是我们的认知还不够,我们不懂孩子的需求,所以才感到无力、焦虑,甚至用吼叫来发泄情绪。
03
如何改善?提升认知+掌握方法
①观察与反思:找到“吼”的根本原因
记录:什么时候你最容易吼孩子?(例如:早上催上学、孩子拒绝收拾、一直玩不吃饭。)
思考:吼叫真的有效吗?短期孩子可能听话了,但长期会让孩子畏惧、叛逆,甚至讨厌自己。
②学会情绪管理: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问题
当你快发火时,先暂停5秒,深呼吸,让情绪稍微降温。
用“我”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指责孩子。比如:“我有点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快点出门吧!” 而不是“你怎么那么慢!”
③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学习孩子的发展阶段,比如秩序敏感期,尽量尊重孩子的秩序需求,而不是一味否定。
区分“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和“过分的要求”:
合理的秩序需求(比如孩子坚持饭后自己把碗放回去)应尽量满足;
过分的要求(比如非要买玩具否则就哭闹)则需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
④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吼叫的冲动
每天20分钟高质量陪伴,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愿意配合你。
减少控制,给孩子更多自主权,比如让孩子自己选“穿蓝色外套还是红色外套”,而不是一味命令。
建立清晰规则,用温和坚定的方式执行,而不是用吼的方式解决问题。
提升自己的认知,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你就能更温和但坚定地引导,不再因为无力感而吼叫。学习科学的养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变得更懂事,也能让你自己变得更轻松!
成为孩子心中的“南风”
著名的“南风法则” 告诉我们:温暖,远比强硬更能打动人心。
吼叫的方式,或许能让孩子暂时顺从,但它留下的心理创伤,却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真正的父母智慧,不是靠高压去管教,而是用理解和耐心,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愿你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南风”,用温暖和爱,陪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