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早在群里看到一位妈妈崩溃的留言,这是对11岁女孩的几点行为描述:
1、弟弟早上买的早餐只吃了几口,她去抢,把弟弟摔地上。大喊大叫,对着我吼,你怎么不去死,重男轻女。
2、有校车不坐要我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去接送,学校的午餐不吃要去外面机构吃,都一一满足。
3、就刚刚因为她要买个东西,我说等下来买,就开始生气,出言不逊,进门就爆发。
4、只要有一点点不顺着她,或者就很平常的一句话,随时都在爆发,尖叫。
5、每天去接她,路上还有说有笑,想要什么,京东马上下单,想跟同学玩,马上去约。到家一进门就要先发一通火,频率是隔天一次。
这位妈妈最后有个困惑要怎样当父母呢?
首先这位妈妈已经很不容易了,家里有俩娃,非常辛苦,孩子还有这样的行为,出言不逊,怎么满足都喂不饱。
这五条行为,在我眼里背后就一个字,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呼唤爱,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表层情绪所迷惑,我来分析一下。
弟弟吃早餐,孩子去抢,她不是在抢早餐,她去抢爱,恨的是妈妈把爱给了弟弟,所以是弟弟抢走我的爱,我讨厌弟弟,我要摔他,没有弟弟,妈妈就会更爱我,会把爱都给我。你对弟弟那么好,妈妈就是如此重男轻女,妈妈太偏心了,弟弟在你心中是重要的,而我是女孩,你就忽略我,我一点也不重要。
那么怎么破呢,妈妈和孩子最重要的联结,不是学了多少理论,而是和孩子互动起来,再难搞的亲子关系,只要一提问,就会松动。
02
我经常和学员连线操练互动,学员扮演孩子,我扮演妈妈,我会让妈妈代入孩子的角色来体验,直到这个孩子感受到被爱,内心松动,妈妈也习得了这种互动,回家和孩子也能互动。
妈妈可以这样向女儿提问:
看到你抢弟弟早餐,你是觉得好吃还是觉得妈妈不够爱你,还是处于什么心理呢?
这种提问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发脾气,各种行为都是表层,深层需要渴望被爱,渴望被重视,但是孩子不知道怎样表达。
父母一旦去理解了这点,就不会被行为所迷惑,我们一层层去联结孩子。
第一层联结:我们先要给到孩子爱。
去用肢体语言,拥抱孩子,拍拍孩子背,拉一下手,眼神关注,全神贯注地爱孩子,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并且温柔说,妈妈不知道忽略了你,没有体会到你的感受,妈妈很爱你,你在妈妈心中非常重要。
这就和孩子联结上了,孩子心会柔软。
第二层联结:让孩子列举你的偏心。
你的重男轻女,孩子记的一笔笔帐全让孩子表达出来。
孩子一旦表达出来,实际就是清理内心的各种压抑,那么就不会再别的事上反复找茬,后边的几件事,就是通过别的事来验证,我到底重不重要,妈妈到底爱不爱我,这是一种试探验证的方式。
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去验证,妈妈情绪被激怒了,有一种嫌弃,这孩子很讨厌,基本父母上了孩子的套,掉到孩子的坑里。
那么孩子又接受到我说的没错吧,她果真不爱我,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第三层联结: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感受和需要。
我也是两孩妈妈,我们要教孩子正确表达需要,正确表达爱。就像我女儿经常说我不公平偏心,二胎家庭基本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会问孩子:你说妈妈偏心,你是不是在表达你也希望妈妈像对妹妹一样去爱你,你也需要妈妈关注你,妈妈的理解对吗?
孩子被理解了,她知道说妈妈偏心的背后,也需要妈妈的爱。
我会告诉孩子:你和妈妈真实表达,妈妈我渴望爱,也渴望你的重视。
这样妈妈就知道了,我要分配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你。
第四层联结:妈妈也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你要告诉孩子:你用指责羞辱的方式对妈妈,妈妈感受到你不爱妈妈,孩子要伤妈妈的心,妈妈养了这么年,让妈妈体验到一种绝望的感受。
很多父母也和孩子一样陷入情绪里,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和孩子联结,也不让孩子和你联结,所以基本上平行线上生气内耗。
第五层联结:立界限,承担后果,改写剧本。
前边四步都做到了,后边用界限后果,改写前边的剧本,我们一定要把界限立出来。
如果孩子用伤害辱骂的方式对妈妈,那就要承担后果,后果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比如不好好说话,你的任何需要妈妈都不会满足,除非你能够用正常的语言表达,或者其它后果也可以,说了脏话,那么就限制玩手机。
父母不要被孩子的表层情绪所迷惑,不被孩子带偏,用心去联结孩子,父母和孩子都会收获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