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咱们聊点学习之外的话题。
上周和朋友聊天,她和我说家里遇到糟心事,娃在学校被孤立了。
事情挺曲折。
娃参加学校社团,社团中有个同学总是被其他人孤立,比如大家刻意不跟他说话,当他迟到时会大家一起蛐蛐。
而孩子被孤立的原因也很简单,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几个标签在他身上组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霸凌者还想拉着朋友家娃一起孤立对方,可朋友的娃很善良,总觉得这样不妥,甚至有几次还主动跟被孤立的孩子说话。
这下可好,他也惹恼了小团体,最后被小团队主力一同孤立起来。
孩子回家和妈妈说了这件事,朋友挺愁,一方面觉得孩子没做错,另一方面还想说出那句老话:
“你管那闲事做什么?”
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出来,毕竟妈妈还是有很正的三观。
可三观这个东西不是谁都有,于是她问我言言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遇到的话该怎么办?
言言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倒是我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大家来说一说。
01
在说我的经历之前,先说个前段时间网络上的热搜。
前阵子,“国民闺女”甜馨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发声自己被同学孤立,并且驳斥了关于同学造谣她整容的谣言,同时还点明了同学暗中“监视”她,一边接近她蹭流量,一边孤立排斥她的真相。
这波操作让网友直呼过瘾。
为什么这次大家都站甜馨?
不仅因为甜馨面对霸凌、孤立,绝不沉默的态度和把事情闹大的决心,让霸凌者自动噤声;
更多的是,面对过同样情况的网友,为自己当初没有勇气发声而悔不当初。
如果甜馨没有这般果敢和大胆呢?大概率孤立不会停止,霸凌愈演愈烈。
因为霸凌者的习惯,就好像狩猎的狼群,永远对弱者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被认定是“软柿子”好欺负,大概率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
他们在赌,赌弱者只敢保持沉默,赌自己不会碰上硬骨头。
所以,社团中被欺负的孩子,固然有原生家庭中父母缺位的特殊原因,但根源在于缺少底气,对霸凌者一直忍耐。
国外有一份调查:研究人员曾跟踪研究358名校园暴力受害者,发现那些在第一次受欺负时就尖叫逃跑的孩子,后续遭遇霸凌的概率比沉默者低67%。
动物的生存本能早就写进基因:露齿低吼的幼狼不会被当成软柿子,及时炸毛的猫咪很少沦为玩物。
被人欺负时,把事情闹大,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将所有的恶行放在台面上,甚至放大。
因为所有的正当防卫并不需要被审判,需要被审判的是恶人的罪行。
我和朋友说,下次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要容忍,大声反击,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大声直接说出来,或者让老师参与整个事件,总之不要让自己的沉默和忍耐,成为对方进一步霸凌的理由。
当你把原本藏在黑暗处见不得光的事实公布于众,压力就转移到了对方。
02
朋友说,孩子如果不敢正面发生冲突怎么办?
这也没问题,咱们可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式。
这就要说起初中时我自己的成功经验。
上初中时,我们班有位男同学专门和我较劲,各种找茬不说,甚至有几次还扬言会威胁我的安全。
说实话,作为女生还是有些害怕,正面冲突我不占上风,青春期之后,女生和男生的力量差别十分悬殊。
后来我想出个办法。
我和家中做警察的舅舅商量,强烈要求他在某天穿着制服来接我放学。
舅舅很奇怪,问我为什么。
我只是反复强调,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准时站在校门口就行。
当天,舅舅果然出现在校门口,一放学我立刻冲出教室,找到舅舅站在他的身边,直到那个男同学出现。
我也没多做什么,只是大声喊:
“某某同学,你也放学了么?”
男同学看向我,再看看我身边的舅舅,怔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迅速走开了。
从此以后,风平浪静。
事情能够解决,证明了两件事:
所谓的强者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强大,当他遇到更强大的人,自动退缩;
家人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如今我已经人到中年,可这件事的处理方式还经常被家人提起。
一定及时寻求家长帮助,让强者对霸凌者施加压力,不消耗一兵一卒就能解决。
03
敢于寻求帮助,是因为我知道,家里人会帮助我。
反抗霸凌的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每一个有家人支持的孩子,都不会成为弱者。
为人父母,我们不会陪伴孩子出现在所有场合,但一定要给予他们面对世界的底气。
不怕小题大做
不要把孩子的感受当小事,因为当他们说出来时意味着痛苦已经无法承受。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投射性认同”,当你说出“我孩子被欺负”后,会有人说“只是小孩子打闹”而已,这是因为对方往往潜意识里无法面对自己是施暴者或者沉默旁观者的羞耻,而把耻感投射到你的身上。
所以我们不需要承受对方的PUA,每一段关系中,当孩子感觉不舒服,大胆一点,把“感觉”两个字去掉,一切以自己的感受为准。
不用“懂事”给孩子洗脑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遇到任何事都不敢和父母说,因为只要说了,换回来的可能不是安慰,而是另一顿批评。
在父母的心里有座诡异的功德碑,上面刻满“忍让是美德”的字迹,遇事第一时间先反省自己,对子女的训诫充满PUA味儿:
为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掌拍在脸上就会响!
为什么不打别人光打你?
——恶人下手没有逻辑。
长大就好了。
——校园暴力的施害者70%成年后仍在关系里施虐。
当孩子已经成为受害者,我们不能再给他们扣上“有罪”的帽子。
学会包装自己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
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要学会包装自己。
之前在网上看到个段子,说有些孩子非常会“做人设”,比如妈妈全职在家,孩子便会说是自由职业者;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孩子便说是生意人。
这并不是什么儿童的谎言和虚荣心,而是孩子对于父母身份的真正认同,客观、并且不卑不亢地表达。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谦卑的追求很容易物极必反,大家更认同谦逊的高尚,低调做人的风气从童年蔓延到职场。
但社会真实的逻辑是“弱肉强食”,让自己显得强一些就是会赢得更多机会,为自己包装并不值得严苛的道德批判。
去年开始,我常常说三个字——不内耗。
善良之人总是先检讨自己的错误,而霸凌者会拿你的沉默当做纵容,一步步越界。
这些话,要告诉给孩子,更要写给自己。
姐妹们,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