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身边,就会发现,总有人什么都喜欢对孩子指教一番……
如果是小一点还好,家长和老师的经验确实能有不少作用,但是到了初中了,在学校还按照指定的思路走,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十几年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他们会是一样的吗?
不是的,完全不一样!
好的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绝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否则,孩子就可能会成为同龄人中的异类!
有些家长和老师举着”为你好“的旗帜,把教育变成填鸭式的知识投喂,像给气球不断打气,直到”嘭“的一声炸开。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教育不好,只是那种过度的教育,确实不再适合了!
01
过度教育是慢性毒药
教育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
现在的初中生,书包里塞着五本教辅材料,寒暑假提前学完下学期课程都是正常事,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正是这些事,其实是在透支我们同学的求知欲。
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有个视频特别火,一个同学的妈妈用Excel表格管理他的作息,精确到每分钟背诵几个英语单词。
期中考他冲进班级前十,期末却因急性焦虑症住院。
这种教育模式最可怕之处,是把知识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当我们同学用刷题量衡量学习成果,用分数排名定义人生价值,他们就失去了最珍贵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就像把树苗种在花盆里天天施肥,根系永远扎不进土壤。
02
教育越界的三重伤害
夜里12点了还亮着的台灯,眼镜度数每年增加50度,体育课变成自习课,这些都在透支青春期的身体资本。
第一伤是”思维萎缩“,把知识变成了试卷上的符号,那生活就失去了验证知识的勇气。
第二伤是”兴趣死亡“,看看身边的同学,为什么那么着迷“手机游戏”,因为他们仅有的那点休息时间,游戏是能让他们收获“大脑多巴胺”最多的来源了。
第三伤是”亲子决裂“,因为很多家庭变成了第二个教务处,连书架都要分”正经书”和”闲书”,爱的温度计早就跌破了冰点。
更隐蔽的是心理创伤,当孩子永远达不到家长制定的”完美标准”,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就像实验室里被电击的小狗,最终放弃挣扎。
03
教育需要留白的艺术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孝提出“三七法则”:三分教导,七分等待。
就像书法中的飞白,而教育,真谛就是要留出成长空间。
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别总想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有时候,让孩子慢下来,去思考,去理解,反而能让他们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长3厘米,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
那些等不及的家长,会在第四年秋天就把竹子挖出来,然后抱怨土地不够肥沃。
停下吧,不要看他们现在能跑多远,而是要看他们未来能走得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