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没搞懂一件事:为什么许多父母打骂了孩子,还不让TA哭。
小时候,我经常被我妈骂哭。
每当我刚哼唧两声,她就开始训斥:“停住!不准哭!”
如果我还是不能收住哭声,她的怒火就会升级,新一轮的训斥就会接踵而至。
我不仅收不住哭声,反而因为被吓一跳,哭得更大声了。
妈妈就更烦躁了,对我的“教训”又再次升级
…
你小时候有没有相似经历?或者你现在有没有训斥了孩子,还不让TA哭?
孩子长大后为什么跟你不亲
长大了,我理解、尊敬、关心我妈,却无法和她亲密——我和她不亲。
我妈打了我,还粗暴地不让我哭;她不知道我对她打开的情感之门,也将随着我哭声的停止而最终关闭。
随着成长,我虽然深知她爱我,也理解她的不易,但我就是无法再向她吐露心声。
许多父母不知道:
几乎每名孩童,都曾为父母大开过通向他们心灵的大门,有时甚至会主动邀请父母到他们的心灵城堡观瞻,但这扇门并不会总是为父母开着。当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不信任或者失望太多时,就会逐渐关闭它。
等这扇心门完全关闭,你想再度推开就很难了:
你看现在有多少父母抱怨孩子不跟自己交流,就可见一斑。
“失望性情感隔离”:孩子跟父母无话可说
孩子跟父母无话可说,我认为除了孩子随着成长逐渐萌发的隐私意识以外,还有可能因为父母曾经某些不经意的言行,让孩子产生了失望,认为和父母说了“没用”。
或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失望性情感隔离”,指: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与重要他人(如父母/伴侣等)的交往中,因多次经历情感失望或挫折,逐渐对建立或维持情感联系产生怀疑或消极态度,从而在心理上主动或被动与他人拉开距离,以保护自我不再受伤。
如果孩子不跟你好好交流,一定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年累月的失望,最后终于在受伤的心灵表面结出了麻木、冷漠、疏远的痂。你看有许多孩子,被父母打骂多了,竟然真的再也不哭了。
你别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孩子懂事了。
其实,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孩子跟你无话可说了!他不反抗,是因为知道没有力量反抗。
他在攒着劲,只等翅膀硬的那天,远远地把你甩在身后!
你想要孩子和你无话可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电影《荆棘鸟》,网图)
为什么父母想要孩子说真话
多年前,我读有“澳大利亚版《飘》”之称的《荆棘鸟》时,对一个情节记忆深刻:
主人公梅吉受尽了远嫁的委屈和苦楚,虽然感到灰溜溜回娘家会有些面子挂不住,但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回了家,重新开始生活。
也就是直到那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孩子跟父母交流、说真话有多么重要!
作为家有幼童的父母,如果孩子不跟自己吐露心声,父母如何得知TA什么是否需要帮助,又如何及时相助?
你看许多校园霸凌的被害者,都默默不敢对父母吭声;
你看许多抑郁症孩子,父母本还认为他好好的,却突然得知他不珍惜生命的悲剧…
如果这些父母与孩子平日有较好的沟通,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动态,能及时出手开解或相助,大多悲剧本都可以避免的!
写在最后
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了和父母不亲?
因为这些父母让孩子积攒了太多失望和隔阂。
孩子被父母批评哭了,哭声可能是他的信号: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但我现在很难受,你能不能安慰我?父母如果置若罔闻,就会错失再次情感交流的时机。
如何做好批评了孩子的后续工作?
1.尊重孩子情绪。
批评了孩子,应允许他哭。
2.重新形成联结。
父母的批评让孩子害怕,甚至产生亲子对立。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抱抱他,也就是重新跟孩子形成联结,化解因为批评产生的“对立”,心就重新亲近起来。
3.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被批评的原因以及如何未来如何改善。
待孩子哭好以后,再好好讲道理,他才听得进。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批评,你期待的行为是什么,他下次才能有效改善。
总之,情绪没有对错,只有存在。看见孩子的眼泪,比擦干它更需要爱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