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早晨,婆婆经常会在我和小熠的耳朵边嘀咕嘀咕了很多话。
“要到7:00了,上学期这个点都开始吃早饭了。现在拖拉叻!”婆婆开始催促我跟小熠。其实上学期6:40起床,因为天气暖和了,孩子也不赖床了,所以会晚个3分钟左右,也不影响出门。
孩子刷完牙,我正准备帮儿子洗脸、涂香,儿子躲到了房间跟我躲猫猫。“洗脸没有洗脸的样子,也不给孩子上上规矩。”婆婆又是一顿教育。
小熠开始吃早饭了,“你脚怎么翘着呢?吃饭没个正相。婆婆又开始嘀咕。
“快点,快点。怕是又要迟到了。”婆婆催促着小熠。“妈,这会儿才7:15呢,平时都是7:20出门。”我回答道。
–
跟小熠走进电梯,我很是感慨:女儿小时候,我也是像婆婆一样,经常对着她的一些生活小事,这样的碎碎念,有时还会责备她,甚至冲她发脾气。
然而这样的碎碎念,女儿并没有如我所愿去改变成我所期待的模样,依旧是她行她素地如她自己内心之所向地在自由生长。
–
想想自己那时候对孩子也是太过于执念,总是想控制她一切,结果事与愿违。
比如,书上说几个月得吃辅食,几个月得会翻身,几个月会走路,严格按照书上的时间进行练习。一旦女儿还没达到书上的标准,我就会很焦虑,但是女儿还是健康长大了。
比如,女儿开始上一年级了,品牌学习桌椅,品牌台灯。对于坐姿、握笔姿势严格要求。但是女儿还是近视了。
比如,女儿在四、五年级因为换了一个语文老师,书写不认真。导致我认为女儿学习态度不端正,一直嘀咕嘀咕了两年,焦虑到不行,认为她的语文学科是废掉了。结果她依旧没认真写字,但是不影响她到了初中,不管是三门主科或者7门学科总分排名处于年级前列的事实。
–
其实,这种在小事上的过度计较,是最消耗孩子的教育。它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还可能抑制他们的自主性、自信心和创造力。
正如《家庭的觉醒》一书所指出的,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根本原因在于恐惧——对孩子期望落空的担心。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所认为的特定方式行事,却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和节奏。
–
陪伴女儿一起走过了她的学龄前、幼儿园、小学这14年,我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她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过度计较,甚至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
相反,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去体验、去成长。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过度指责和批评。
《家长的觉醒》中有这样一句话:怀着生活本来就是丰盛的这种眼光,每个错误、失败和没有成功的冒险都熠熠生辉。
所以,我们不妨改变角度,教育孩子珍惜每一个经历带给他们的成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写在最后: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真正的自己。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让我们放下过度的期望、焦虑和执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孩子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