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
好像随时爆炸的火药桶,
一碰就燃、一点就炸。
而有些孩子,却能时刻保持情绪稳定,
遇事不慌,也会控制情绪。
难道后者没有脾气?
并非如此,这世界上哪里有人是没有脾气的?
无非是因为那些情绪稳定的孩子,得到了家长的“情绪管理”教育——他们懂得到底该怎样发脾气。
01.
发脾气不是问题,
怎样发脾气才是关键
面对孩子发脾气,很多家长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处理方式:
要么,就是一味安抚,只想让孩子赶紧结束发脾气的过程,可下一次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还要再次发脾气,如此一来,家长一次接一次的安抚,最终让孩子越来越“肆无忌惮”。
要么,就是一味压制,禁止孩子发脾气,一发脾气就先训他,短期看似乎很有效,可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不断被压抑,最终会在某个节点爆发,产生更加猛烈的情绪波动。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件事:
发脾气,本身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我们不是要禁止孩子发脾气,更不是纵容他发脾气,我们要做的,是让他学会到底怎样发脾气。
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发脾气很头疼?
根源就在于孩子没有将情绪释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从而导致身边人受到他情绪的影响。
而这,正是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的地方——合适的情绪释放,不仅可以避免孩子身边的人受到影响,更能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压力,让他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02.
教孩子正确发脾气,
家长要注意这几点
告诉孩子,这两种情况,不必发脾气:
1.不在自己有问题时发脾气
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分析问题:
假如又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因此很生气,家长不要只做单纯的安抚,要让他明白,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是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懈怠了,还是考试之前的状态不好;
是考场的环境不够理想,还是自己粗心大意导致丢分。
让孩子明白:就算发脾气,也要在理性的分析之后进行,这样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在气什么。
自己的问题,最需要的是解决,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家长在安抚之后,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关键,并告诉他:
“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可是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才是关键,不是吗?”
2.不要为别人的能力问题发脾气
教育孩子,不仅要提升他自己,更要告诉他怎样分辨身边的人。
比如某次小组作业,如果有人一直做不好,导致最后成果不理想,家长不能任由孩子发脾气——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即便孩子发脾气,也不会改变。
家长要告诉他:
“既然不是你的问题,你发脾气,就更没有意义了,你可以尝试与他沟通,但沟通无果后,要学会远离——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讲道理的,做好自己之余,也要学会辨别身边的人,不要因为其他人影响你的情绪。”
告诉孩子,“发脾气”需要这两个前提:
1.明确态度、立场时可以“发脾气”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仅仅是自我的宣泄,更是一种态度的表明。
你要在合适的时候,用自己的脾气,向身边人表明你的态度、立场。这样的“脾气”,才是有效的。
2.情绪稳定时可以“发脾气”
事实上,情绪稳定和发脾气并不冲突。
相反,只有情绪稳定时,才是真正适合发脾气的时候——因为你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发脾气,更能够控制发脾气的“度”。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是单纯为了宣泄,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将情绪变成自己的工具——要学会做脾气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
寄语:
孩子爱发脾气,不是大问题;
学会怎样发脾气,才是关键。
别说孩子了,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正确”地发脾气,为什么?
一个人对于情绪的使用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充当宣泄的工具,是情绪最低级的用法,能解决问题的脾气,才是真正有效的“发脾气”。
面对孩子发脾气,家长一味容忍或制止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教会孩子怎样利用情绪,让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发脾气,什么时候不该发脾气,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