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不是用来复制的,牛娃也不可复制!
周末跟几个朋友聊天,原本是爬山玩的,结果大家聊着聊着又都回到了娃的学习上。
不得不说北京的妈妈们个个都很清醒~
教育自媒体圈子特别爱营造牛娃、造神娃,就是那种:
一年级考过KET都不算牛、一年级考过PET只算厉害、一年级考过FCE才是牛娃。
一年级卷数学还不行,必须要去卷奥数,恨不得学完整个小学的课程才算牛。
这种信息在北京、在海淀、在西城,时不时总听到。
好在大家都很清醒:知道自家娃几斤几两,更明白自己几斤几两。
普娃有普娃的问题,但牛娃一定无法大规模复制!
看到牛娃别急着照搬照抄,把那些共性的规律性的方法总结出来,留下那些能在自家落地生根的方法就好,其他的都let it go.
还有朋友说叶女士是牛娃的,我都不好意思(她是真的普娃一个,大众选手)。
货比货得扔,但娃比娃真能发现闪光点!
盲目复制牛娃,约等于给企鹅装翅膀,飞不高还丢了游泳的本事…
01
可以照镜子,但千万别复印
➡️牛娃各有各的牛法:数学好、英语好、语文好、记性好、逻辑好、表达好
➡️普娃却普得出其一致:拖沓、记不住事儿、学了就忘、玩起来没够、怎么叫他都没反应、只要不学习一切都好…
优秀的娃谁不想拥有,但直接抄作业是真的会翻车!
我的心得有三条⬇️:
照镜子、别直接复印
拆方法,别抄作业
建模型,找自家的强项
牛娃的成长路径中,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保留那些具有普遍操作性可落地的做法,能在自己家生根落地的才是好方法。
直接全盘照搬,可能真的走不远。
更重要的还是去观察自家孩子的长处和优势,我简单画一个象限:
学英语都还分“听觉型”和“视觉型”,在学习这件事上真不如先观察观察自家娃到底更喜欢、更擅长哪些!
磨刀不误砍柴工,从长处出发更容易建立娃的学习自信,这一点很关键。
02
要搞学习,就不能只搞学习
学校里,评判标准很单一,就是成绩。
但娃的人生很长,学习可以持续一辈子,但成绩都是暂时的。
学校不教的那些事情,对娃的人生来说更重要:
学会如何休息
学会跟情绪相处
学会理顺逻辑
学会学习这件事
甚至是弄懂自己是如何学会的
都比成绩和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叶女士都还没上小学,我都已经觉得要搞学习,就不能只搞学习,并且结结实实体会到了好处。那些底层能力:思维逻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会让娃的学习更高效。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急着鸡学科,甚至春节前叶女士对10以内加减法都不熟练。但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思维训练、数感训练(此处点名感谢小火花和大火花),所以这才几个月时间,已经搞定了竖式计算、口算速度越来越快、准确率也越来越高。
最近的乘法口诀也都OK了,一开始我还担心她理解不了,结果是多虑了。
包括英语,一开始就没有跟风以考级为目的,也没关心单词这些事情,但现在自主阅读飞快,认词速度也远超预期。
还有无心插柳的钢琴,思维基础好了,练琴也没那么痛苦。
最后的最后,哪怕叶女士现在的课程不少,但每周日我们是一节课都不会安排,直接大户外放养!多跟大自然接触,不说学习,但处处都是学问。
我真的不愿意培养一个只会学习的娃,AI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机器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机器。
与其培养一个只会听话服从、只会学习的乖小孩,我还是更希望养出一个能思考、有勇气的娃:
有没有勇气摆脱一段毒关系,哪怕伤痕累累
有没有勇气重头再来,哪怕一无所有
有没有勇气迎难而上,哪怕不被所有人看好
有没有勇气走出舒适圈,哪怕撞的头破血流
有没有勇气冲一把,哪怕失败也不怕
今日份思考,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