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成长型宝妈,终身学习践行者。坚持用亲子阅读陪伴孩子成长,用早起、阅读、写作实现自我成长。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所谓的“学霸”,不只是学习成绩好,很多“业余”的事情也搞得很牛,比如艺术、体育,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玩的时间并不比很多孩子少,学的时间也并不比很多孩子多,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40年的追踪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这些“学霸”并非天生,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专注力。
拖拉磨蹭、效率低,几乎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都会面临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专注力。
毋庸置疑,提升专注力,是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手段。
养成以下3个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有效提升专注力。
01
养成迅速进入专注状态的习惯
1.选择适合的环境
对于不同的孩子,适合的环境是不同的,要因人而异。
有些孩子需要一个无比安静的环境,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有一些声音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好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2.排除干扰源
每个孩子的干扰源不一样,但电子设备、零食、家人等,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干扰源。
在孩子学习的空间里,要尽量远离电子设备和零食,不要用这些诱惑来考验人性。
另外,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学习时,在旁边进行指点,这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干扰源。
3.建立开启的仪式感
特定的仪式感,可以帮助孩子强力开启学习的动作,建立大脑的条件反射。
比如,这个仪式感可以是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也可以是打开书包、拿出所有需要用到的书本,等等。
仪式感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每个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在日常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开启仪式感。
4.避免多任务来回切换
每一个任务的开启,大脑都需要一些“热身”,多任务切换需要花费许多额外的脑力。
很多父母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表,颗粒度非常小,比如背单词5分钟、计算5分钟、朗读5分钟,等等。
这些任务看似很简单,但不断在这种细小颗粒度的任务间来回切换,其实是很浪费脑力的。
02
养成长期保持专注状态的习惯
1.保持足够、稳定的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持久的饥饿和低血糖状态会削弱人们的思维意志力,而思维意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持续专注状态。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放学时都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血糖水平很低,直接开始学习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最好的方式,是先吃晚饭,保持足够、稳定的血糖水平,再开始进行学习。
2.适当“留白”,让大脑切换思维模式
大脑的思维模式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对应大脑的不同区块。
适当“留白”,可以让大脑的不同区块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
通常来说,大部分学习任务需要用到的是专注模式,那就可以在中间穿插一些“留白”时间,让孩子自主安排,启动发散模式,让大脑通过思维模式的切换,得到适当的休息。
03
养成抗干扰的习惯
1.通过“写下来”的方式,及时清理思绪
所有停留在大脑中的思绪,都会干扰大脑的专注力,把当下任务无关的思绪“写下来”,就相当于给大脑增加了一个”外挂“。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神”的情况。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刻意教会他们这种“写下来”的方式,帮助他们及时清理思绪。
2.坚持进行呼吸训练
研究表明,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的时间,可以有效提升意志力储备,从而抵抗干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刻意让孩子坚持呼吸训练。
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一次1-2分钟即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长。
写在最后
潜能训练导师杨海涛说:
“在任何领域,天才的秘诀莫过于全神贯注。”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学习的专注力。
这种专注力,是由迅速进入专注状态、长期保持专注状态和抗干扰三个要素共同组成的。
想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不如就从这三个方面养成习惯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