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来没有想过,儿子会变成今天这样叛逆又厌学!
小的时候,他听话懂事,喜欢粘着我。虽然也贪玩,不爱写作业,但我的要求,他总会乖乖照做。
但进入青春期后,一切都变了。
上初中后,他的学习积极性大不如前。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逐渐变得厌学叛逆,对抗父母,拒绝沟通,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电脑,打游戏。
一开始,他的问题还没有一下子这么严重。
只是表现得不想上学,不好好写作业,成绩越来越差。
我很着急,一有机会就跟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但这些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换来儿子的懂事,而是日渐不耐烦的态度。
眼见讲道理没用,我开始极尽所能,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督促儿子。
送他上学时,会有意无意的说说现在赚钱的不容易,自己的辛苦,希望激发儿子的内疚心理,好好努力。
晚上学习时,我也会制造各种机会,送水果,点心,牛奶,进去转一圈,看看儿子的状态。
白天他上学,我还偷偷进屋翻看他的电脑,看看都浏览了什么。
其实内心深处,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没办法,儿子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讲。所以再招人烦,我也想用这些办法,去了解儿子的心理。
但儿子的情绪,逐渐变得不可控起来。
我一问他点什么,他就会态度恶劣的扭过头,“别问了!烦!”
我去送水果,却被他催促着出去:
别打着送东西的名义来监视我了!我不需要,以后别送了!
出去,你听不懂人话吗?杵在这不走干什么啊?滚,滚出去啊!
被儿子大力推搡出去后,看着紧闭的房门,我真想哭。
全身心付出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对我?
有天晚上,看着儿子情绪尚可,我端着一碗汤,试图再给他送进去。
看着儿子杂乱的床铺,我刚想整理一下,顺便跟他聊几句。
不料,儿子却突然爆发,他猛的站起来,抓起碗就狠狠砸到了墙上。
汤和碎片溅的四处都是,吓了我一跳。
我刚想发火,儿子却像疯了一样吼我:
你能不能别再逼我了?别天天给我讲道理,打着关心的旗号进来监视我?
你说来说去,不就想让我好好学习吗?你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不想学!
要是再逼我,我就在家里啃老,有本事就把我饿死!
看着儿子声嘶力竭的样子,我瞬间吓得腿软!
没有妈妈能禁得住孩子这样的威胁,即使只是威胁。可万一,孩子真的冲动怎么办?
从那晚开始,我再也不敢去管他了。
放学回家吃过饭,儿子就把房门一关,在里面看手机,玩电脑。
一次比一次差的成绩,告诉我,他已经彻底躺平了。
三天两头,还用命令式的口气,让我给他请假,不去上学。
我整天焦虑不堪,又提心吊胆。
一方面,我不敢催,生怕儿子一股气上来,真的跳下去。
但另一方面,我又非常着急。学业这么一天天荒废下去,就完了!
02
这样的日子太煎熬了,有时候想想,人这一辈子真没意思,还不如……
哎,但转念一想,对孩子的爱又让我放不下手,心中总抱着一丝希望——再熬一下,也许哪天孩子就懂事了呢?
我也经常刷到一些心理方面的文章和视频,看得多了,我也慢慢知道,孩子的问题背后,一定有没被看见的原因。
为了解决儿子的问题,我开始学习教养方法,去了解青春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才终于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正在亲手把孩子养成仇人。
父母缺乏边界感,对孩子而言,是一场灾难。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即使燃烧自己。
但我们身边,有太多的父母边界感模糊,他们总是按自己的期待,去要求;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
当孩子出现父母眼中的“问题”后,如厌学情绪、不爱沟通、渴望自己空间、顶撞等等。
家长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认知里,武断地认为,孩子就是懒,就是怕苦怕累,进而批评指责孩子。
他们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认定孩子需要自己的监督和管教。
孩子厌学,就是堕落,不上进,却没看到孩子遇到了困难,丧失了动力。
孩子逆反,就是忤逆不孝,不懂事,却没看到孩子的反抗和无力。
父母的错误判定,让他们每一次行使“为你好”的权力,都在破坏跟孩子的关系!
父母越用力,孩子越抗拒。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再回想我对儿子的教育,其实在无意中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是把侵占个人心理空间,当成关心。
每晚定时敲门送东西,认为这样的方式,能监督儿子的学习状态,找到沟通机会。
但不顾孩子意愿,屡次缺乏边界感,一厢情愿的”教育“,更加激发了儿子的防御心理。
他的怒吼,砸掉的汤碗,都在表达激烈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是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努力。
利用各种机会,跟孩子讲述自己的辛苦,赚钱的不容易,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
妈妈为你付出很多。
没有人喜欢被道德绑架,这会激发人强烈的羞耻感和攻击性。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越强调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孩子越厌烦冷漠。
我也终于明白,孩子的攻击性是果,也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孩子充满对抗仇视,不尊重你时,不要愤怒,不必心寒,只需要懂得三个字:边界感。
03
1、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要退出孩子的心理安全范围,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自己做主的权利,也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对待。
这就需要父母调整教育的方式,用尊重、信任的方式来沟通。
很多家长没能及时顺应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还在用对待小孩的方式去管教孩子。
随意的说教、命令、批评,却忽略了孩子日益增长的自尊心。
越想像过去那样掌控孩子,就是在突破孩子的边界,越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转而对抗仇视父母。
现在,我不再打着关心的旗号,去给儿子送这送那,也不再找各种理由,去敲他的房门。
他偶尔出来,不主动跟我说话,我也不会抓紧时间跟他唠叨。
只是做好后勤工作,多做儿子爱吃的菜,买他爱吃的零食。
这种有边界感,但又释放爱的行为,反而让儿子逐渐卸下了防备。
他开始意识到,妈妈变得有边界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儿子开始主动走出他的世界,跟我恢复日常交流。
2、对孩子的行为少评判,少指导,多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
面对孩子某些稚嫩的言行,家长很容易纠正心切,直接向孩子输出评判和指导。
孩子一时没接受,或者不愿意听,家长又会开启批评模式,指责孩子。
这种无意识的负面沟通方式,都让孩子在长期的压力下受到影响,逐渐变成父母的样子。
所以,当孩子态度恶劣,冲自己发火,不会好好说话时。
父母先别急着愤怒或伤心,而是可以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也经常用这种态度,对孩子说话?
孩子的态度,是不是暴露了我没察觉的错误方式?
这样一想,换位思考就能容易的多。
过去,我经常会随口抱怨、指责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要强?
你再这样下去就完了。
我的发心是担心、焦虑,但在孩子听来,全是否定和批评。
当儿子在我面前看手机时,我不再唠叨:“少看手机,快去学习。”
而是问他:“上课一天真累哈,一天几乎没啥时间能好好放松下。”
不带评判的关心,没有指责孩子浪费时间,不想学习的意思,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他的辛苦。
儿子当时没说话,但过一会,他主动放下了手机,埋头写作业去了。
当孩子发现,父母能看到自己的疲累,信任自己的行为,他会放松下来。
把精力从防御对抗中撤出,主动投入到应该做的事情中。
3、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展示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法,给孩子一个可以清晰触摸的榜样
我们都是普通人,深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但在面对孩子时,为了更好的管教和压制,总是会把自己放在绝对正确的一方,随意向孩子提要求,释放攻击性。
我其实心里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谁都会犯错,有几个人能做到有错就改?
但我却期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不犯错,有错误马上改正,永不再翻。
有些时候,我明明知道孩子说的有道理,但为了能镇住他,保持父母的权威性,我照旧说一不二,命令他执行。
小的时候,这一套也许有用。
但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越来越不服气,甚至认为父母不讲理、无法沟通。
我不再以一副过来人得姿态,对儿子横加指导和批评。
而是主动跟他分享,自己读书时得挫败,还有被同学欺负的经历。
说着说着,我的思绪从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飘走,又回到了当年那个痛苦的自己身上。
原来,当年的学习对我也很难,我也觉得累,厌烦学习,不想上学。
怎么自己都有的情绪,却不允许儿子有呢?
可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了太久,忘记了来时路吧。
儿子听的很认真,他是真的好奇,原来一直强势的妈妈,也有那么脆弱的时刻。
我坦诚表露的不完美,还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子的影响很大。
他后来告诉我,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妈妈的责任,应该成长了。
可见,孩子对父母的爱,一直深埋在心底。
不管爆发了多少次冲突,对父母有多大怨气,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爱父母的。
而此刻,爸爸放下身段,分享自己的脆弱时刻,让小宇看到了原来爸爸也有过的痛苦经历。
这个调整,真正改善了我和儿子的关系。
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儿子也愿意在我面前表达真实的想法。
有时争论,有时商量,但我会在提出自己的想法后,认真听听儿子的想法,在尊重信任的互动中,儿子的变化越来越大。
现在,他整个人变得平和又阳光,也恢复了正常上学节奏,相比以前,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劲头。
我深深体会到,纠正、解决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对孩子的单向施压,而是亲子双方的思维重建。
当父母学会保持边界感,承认自己的不足,尊重孩子的意愿,那些曾被愤怒掩盖的爱,终将重新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