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篇:家家都有本“吵出来的育儿经”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每次和家长聊育儿矛盾,我总会想起纪伯伦的这段话。
咱们当爸妈的,谁不是抱着“为孩子好”的心思?
可偏偏在“怎么好”这件事上,夫妻俩常吵得面红耳赤。
你想报班抓早教,他说“顺其自然就好”;
你想严格立规矩,他嫌“太苛待孩子”。
家庭本是孩子的避风港,可教养方式的分歧,却让避风港成了“战场”。
最近图图(化名)家的事,估计很多家长都碰到。
02 案例:3岁娃的“赶场人生”,逼得爸妈天天吵
周末的宝妈茶话会,成了图图妈的“焦虑开关”。
听着其他妈妈说“我家娃能做加法了”“不到3岁背100句英语句子”,再想想自家快3岁的图图,没上过任何培训班,图图妈坐不住了:
“时代不一样了,咱娃不学就落后了!”
回家跟图图爸商量报班,图图爸却一口拒绝:
“我和你都是重点大学毕业,小时候没补过课,不也好好的?别折腾孩子!”
没得到支持的图图妈,看着邻居家又报了班,也偷偷给图图报了名。
接下来的日子,每周4次培训。
一开始图图还肯去,没过几天就哭闹着不肯出门。
图图爸劝她收手,图图妈偏要继续。
每次送娃前,哄、说教、甚至吓唬,全家都跟着累。
更厉害的是,她又看到了“经典诵读班”,想着“背点诗词总没错”,又加了每周4次课。
这下图图妈累得直喊,图图爸却躲在游戏里不搭茬。
她委屈落泪,他嫌这是“自找的”。
原本和睦的家,天天充斥着争吵,图图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看到孩子躲在角落啃手指的可怜样儿,夫妻俩才慌了,找到我求助。
我问了他们三个问题:
“你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们的育儿观统一吗?”
“知道3岁前孩子最该培养什么吗?”
夫妻俩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
03 专业分析:吵闹的“报班”里藏着这3个问题
很多家长以为图图家吵的是无非是报不报班的事,其实是关于育儿的认知没对齐,主要有3个原因。
1.育儿观没统一,家长易内耗
图图妈觉得“不报班就落后”,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图图爸觉得“顺其自然就好”,是不想孩子被束缚。
俩人“为孩子好”的初心都对,但对“怎么教孩子”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有的家长觉得“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不管;
有的觉得“只养不教就行”,把责任推给别人。
其实科学的育儿观,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跟着孩子的节奏来”。
图图妈跟风报班,没问过图图喜不喜欢。
图图爸消极对抗,没帮着一起想办法。
最后矛盾全撒在彼此身上,孩子最受伤。
2.没搞懂成长规律,努力也白费
3岁前的孩子,最该做的不是“学知识”,而是 “打基础”。
比如,培养安全感、学会表达情绪、锻炼动手能力,这些比背单词、数数字重要百倍。
图图妈报的班,全是“硬塞知识”的班,没符合3岁娃的成长需求。
孩子不想去很正常,可她没意识到是方向错了,反而觉得是孩子不坚持,结果越逼越僵。
3.少了彼此理解,养娃成了一个人的事
养娃从来不是妈妈或爸爸一个人的事,需要互相搭手。
图图妈累得直喊,图图爸却躲着玩游戏;
图图爸反对报班,却没跟老婆一起找“既不折腾孩子,又不焦虑”的办法。
少了信任和支持,再小的事也能吵大,最后全家都累。
04 3个简单方法,帮你减少“教养争吵”(下次细聊具体操作)
其实解决分歧不用急,先从3个小步骤开始,慢慢对齐节奏:
1.定好育儿大方向
夫妻俩每周花半小时,先达成一个共识:
“咱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健康快乐、能适应社会’的人”。
先把大方向定下来,再聊报班、立规矩等这些具体的事,就不容易吵起来。
比如图图家,要是先说好不逼孩子学不喜欢的,就不会盲目报班了。
2.了解孩子成长节奏
比如想知道要不要报班,先观察孩子:
图图要是喜欢画画,偶尔去体验画画课没问题;
但要是哭闹着不肯去,就别硬逼。
3岁前的孩子,家长多陪他读绘本、玩积木,比报班有用多了。
下次咱们细聊“怎么判断孩子喜欢什么,怎么选合适的活动”。
3.彼此少指责多协助
图图爸要是说:你别瞎报班,咱们一起带图图去公园玩,看看他喜欢啥。
这比“我不赞成”管用。
图图妈要是说:我有点焦虑,你帮我想想办法”。这比“你为何不管孩子”更能拉近距离。
养娃是组队打怪,不是彼此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