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哈佛大学一项持续80年的研究: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今天聊聊“陪伴”的话题,前段时间看了一则信息,让我感触颇深。

在教育领域,哈佛大学一项持续80年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其结果表明:童年经常和父母玩耍的孩子,成功率更高,成年后也会有更积极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也会更加健康 。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陪伴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堆砌,而是情感的深度交融与成长的全程参与。

有3个关键点需要我们关注:

1、高质量陪伴对孩子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早期,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构建自我认知的基础,能帮助他们判断世界是安全友善的还是冷漠危险的 。

通过亲子间的互动,孩子能感受到爱与被爱,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认知将贯穿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面对挑战、追求梦想的内在动力。

2、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陪伴的方式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0-6岁是教育的黄金期,2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与照顾,亲子间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拥抱,都能传递深深的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安全。

3岁时,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跑步、吃饭等基本技能,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在探索中逐渐建立自信。

4-5岁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可以陪伴他们一起散步,捡落叶,踢球等,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6岁的孩子进入学校,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父母的陪伴能给予他们心理支持,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适应新环境。

7岁以后,孩子进入学龄期,体能和认知飞速发展,此时他们虽然不再需要父母时刻陪伴左右,但依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与支持。

父母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让他们在肯定中不断成长。

13岁之后,孩子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父母的陪伴应更加注重理解与尊重,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3、注意“无效陪伴”,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虽有陪伴孩子的意愿,但陪伴方式却存在问题

有的父母把陪孩子当任务,缺乏耐心和心情,巴不得早点结束……

有的父母边陪孩子边玩手机,心不在焉,看似陪伴,实则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

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重视考试成绩,才艺等外在形式,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在感受。

这些无效陪伴不仅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还可能让孩子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3、真正有效的陪伴,应当是“人在心也在”,父母全身心投入到亲子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心与心的紧贴

比如,有些父亲虽以“硬汉”形象示人,但在家陪孩子玩游戏时,常常化身搞笑老爸,陪孩子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而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甘愿陪儿子上补习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即使饿了也只是干啃面包 。

这些父母的陪伴,都充满了爱与关怀,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001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放下手中的事情,用心倾听;

002不要去干涉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003用单纯的心态陪孩子,享受亲子时光,而不是时刻想着教育他们。

其次,父母要接纳孩子的小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包容和鼓励。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一味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帮助他们改正,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正如哈佛大学的研究所示,优秀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让我们用心陪伴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给予他们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温暖的陪伴中茁壮成长,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哈佛大学一项持续80年的研究: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