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长们吐槽:“家里那孩子,太调皮捣蛋了,一刻都不得闲,真是难带得很!”
可您知道吗?
有时候,孩子难带并非坏事,反而可能是聪明的体现呢!
李玫瑾教授就曾说过:“孩子难带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孩子聪明的体现。”
尤其是当孩子有以下这3种表现时,家长们可偷着乐吧。
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可别埋没了孩子的“天赋”。
好奇心爆棚
问题一个接一个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仿佛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普通的玩具,能让他们盯着研究好久;
路边的一只小蚂蚁,也能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力。
在家里,更是经常翻箱倒柜,就想探寻那些角落里隐藏着的新奇玩意儿。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大人看到一个圆圈,可能就觉得是个普通的圆圈。
但孩子眼中的圆圈,那可就丰富了,可能是天上的月亮、想吃的棒棒糖、汽车的轮胎,又或是充满奥秘的无底洞。
孩子不停地向我们发问时,不少家长要么敷衍几句,要么直接不耐烦地让孩子别问了。
可这样一来,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就被慢慢扼杀了。
缺乏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容易逐渐变得平庸。
有了父母的支持,费曼才能顺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最终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家庭氛围的滋养。
作为家长,我们得好好呵护这份好奇心。
首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别敷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去探寻答案;
其次,可以多带孩子去大自然,或者科技馆、博物馆这类有趣的地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千万别因为自己知识有限,就限制了孩子探索的脚步,毕竟好奇心可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敢于质疑
不盲目相信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和自己“唱反调”的情况。
比如妈妈说先喝汤再吃饭,孩子却质疑:“吃完饭再喝汤,不也挺好吗?”
给孩子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可能会说:“肯定还有比砸缸更好的办法救小伙伴。”
对于一些习惯权威式教育的家长来说,孩子这样质疑大人的观点,简直无法忍受。
他们觉得孩子质疑就是故意挑刺,或者认为孩子理解能力差。
但实际上,敢于质疑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勇敢的。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孩子只有学会质疑,才会去思考,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
曾经有个新闻,一个8岁小男孩在学二年级课文《羿射九日》时,发现了课文里用词和逻辑上的问题。
前面说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却又说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
小男孩就纳闷了:“水都蒸干了,怎么还能用‘蹚’字呢?”
他的妈妈把这件事发到朋友圈,结果引发了网络热议。
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质疑,可能会直接告诉孩子:“课文是专家编的,不会有错。”
可这位妈妈没有,她多次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询问。
最终,人教社回应,肯定了孩子敢于质疑、边读边思考的精神,还表示会对教材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敢于质疑的孩子,不会盲目迷信权威,他们更勇于突破和创新。
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不善思考、不敢质疑的孩子,往往缺乏创新能力,最后大概率趋于平庸。
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培养多动脑的习惯。
这样,孩子在学习知识和成长进步方面,都会比同龄人更出色。
爱“搞破坏”
实则在探索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刚给孩子买的新玩具,没玩一会儿就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里的遥控器、小电器,也常常惨遭孩子“毒手”;
甚至孩子无聊时,还会给电视机凿个洞,就想看看能不能钻进去……
孩子这些看似“无敌破坏王”的行为,可把家长们气得不轻。
但其实,孩子爱“搞破坏”,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呢。
麻省理工教授曾花20年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学家、工程师,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动手能力超强。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爱动手,说明他们小脑瓜灵活着呢。
孩子爱“搞破坏”,关键看家长怎么引导。
首先,要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有危险,不能随便拆、不能玩;
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并帮忙一起把东西重新安装好。
平时,也可以多鼓励孩子做个“小修理工”,让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维修工作。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锻炼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能培养家庭责任感。
同时,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闯祸”了就得自己收拾残局,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样大胆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会激发出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
孩子难管教,这是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的事,不过真不用太担心。
难管教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这其实是好事。
要是您家孩子有上面说的这三种表现,家长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正面引导孩子。
让他们的这些“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未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