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中有一句话令人动容:
“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育儿是一场需要用心倾听的旅程,许多妈妈却在“为孩子好”的压力下,陷入焦虑和控制的漩涡。
然而,真正的育儿魔法不在于掌控,而在于松弛——一种源于同理心的松弛感。
它让妈妈不再以“掌控者”自居,而是成为孩子的陪伴者,用心看见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松弛感,不仅让妈妈更轻松,也为孩子点亮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为什么妈妈的松弛感如此重要?
让我们一起探索。
1、同理心是松弛感的根基
松弛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从容,源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有同理心的妈妈,能看见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急于评判或控制。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同理心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当我们以理解代替指令,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
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松弛的妈妈不会说“你怎么又不乖”,而是蹲下来,温柔地问:“宝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她明白,哭是孩子表达的语言,而不是“捣乱”的信号。
松弛感让妈妈从“控制者”变成“倾听者”,为孩子营造一个被看见、被尊重的成长空间。
2、松弛感化解焦虑,孩子更自信
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容易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放大他们的“不足”。
而松弛的妈妈,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用理解化解压力,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自信。
情绪稳定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他们更敢于尝试,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不会被责骂,而是被理解。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乱七八糟”的画,松弛的妈妈不会批评,而是笑着说:“哇,这颜色好大胆!你想表达什么呀?”
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敢于继续探索。
松弛感是孩子自信的沃土,让他们在妈妈的理解中,勇敢绽放自我。
3、松弛感赋予孩子自由
许多父母不自觉地将孩子视为“任务对象”,试图掌控他们的时间表和选择。
但松弛的妈妈明白,孩子不是需要被“管理”的下属,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她们愿意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发展心理学强调,自主性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
过度控制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而适度的自由能激发创造力。
比如当孩子执意要穿不合季节的衣服,松弛的妈妈不会强硬反对,而是说:“好吧,试试看,感觉冷了我们再换。”
她用同理心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时引导他们学会选择。
松弛感是妈妈对孩子信任的体现,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为自己负责。
4、松弛感滋养亲子关系
育儿的核心是陪伴,而陪伴的本质是同理心。
松弛的妈妈有更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愿意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种连接,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爱,也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能提升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而同理心是这些互动的起点。
比如孩子兴奋地尖叫,松弛的妈妈不会呵斥“安静点”,而是笑着说:“你是不是特别开心?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她理解孩子的激动,引导他们学会表达。
松弛感让亲子关系成为爱的港湾,孩子在妈妈的同理心中学会爱与被爱。
5、松弛感是孩子的人生礼物
妈妈的态度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
一个松弛的妈妈,用同理心面对生活的起伏,教会孩子如何在压力中保持从容。
这种榜样力量,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韧性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父母的同理心和松弛感,能帮助孩子建立乐观的心态。
当计划被打乱,比如下雨取消了郊游,松弛的妈妈会说:“没关系,我们在家也能玩得很开心!”
孩子从中学到,生活无需完美,理解和适应才是答案。
松弛的妈妈,是孩子的人生向导,用同理心为他们点亮从容面对世界的能力。
❝
妈妈的松弛感,远不止是“放松”二字。
它是一种深层的同理心,是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能力。
这样的妈妈,不会迷失在对孩子的“绝对控制”中,而是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
她们用松弛感,为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自信、独立和幸福的道路。
正如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书中所说:
“当我们把孩子的行为与孩子本身分开,我们就能在设定界限的同时保持连接。”
“看到孩子本心的善良能让你成为家里坚如磐石的引领者,因为,只要你认定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你就会坚信他们有能力展现出好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事情。”
妈妈的松弛感正是源于这份对孩子本心善良的坚定信念,它不仅能化解焦虑,赋予孩子自由,滋养亲子关系,更能成为孩子一生受益的人生礼物,帮助他们成长为内心强大、拥有幸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