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有一段母女对话,一直被我反复研看,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教育方法。
女儿说:“妈妈,我总感觉你在套路我,可到底是怎么套路的,我又说不上来。”玫瑰说:“我告诉你,我怎么套路你的,你是我生的,我不会的东西我不要求你会,而我会的东西,我相信你也一定会,简单吧?”
相信、鼓励、不给压力、平等、温柔等教育智慧,几乎都能溢出屏幕,孩子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所有教育者都会意识到,优秀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好孩子都是被套路出来的,会套路就是会运用的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说起套路,往往会让我们把它与欺骗、隐瞒相联系。其实当套路与固定程序、方法或流程搭配就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的。
我们可以在孩子教育中学着使用一些套路,就像玫瑰一样来教育培养孩子,坚持长期主义,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赞扬与鼓励是套路中最常见最有效方法。真正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从来不说难听和否定孩子的话,因为人性不喜欢听真话,都愿意听好听的话。根据不同情境下,选择赞扬和和鼓励就是孩子愿意听到的话。
父母说孩子愿意听的话,才能建立融洽的氛围,交流才能发生,套路才有被接受的基础。
说好听的话,不是说假话空话,而是抓住孩子的任何闪光点,不遗余力地赞扬和鼓励,在具体细节上发力,才会有切实的作用。
比如赞扬孩子的自律。“哇!你今天比昨天起身早了整整三分钟,你是怎么做到越来越自律的呢?我得向你学习,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有空多读书。如果哪一天你发现我偷懒,要及时提醒我。”
再如耐心倾听。倾听最忌讳的是,孩子一说话,家长就给建议。
假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并且觉得委屈。耐心听孩子说完后,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在学校受了委屈,很难过。你能和我们说,说明你想得到我们的支持。”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针对不良因素的替换法是套路中的必杀技。人的内心不种鲜花,就会长满杂草。
相传鬼谷子面对门口空地上的杂草,给孙膑和庞涓出了一道考题:如何除掉杂草?庞涓给出的答案是:割掉、挖根、火烧种子,结果“春风吹又生”。
而孙膑给出的是:种上庄稼,虽然未必彻底,但是已经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
比如现在有许多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家长为此也是焦虑不已,甚至是为此和孩子关系闹得特别僵。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各种兴趣中发掘正当的爱好,一般男孩子喜欢篮球,那就给他报个篮球兴趣班。
一段时间后,在运动氛围中孩子会有很大改变。愿意分享篮球场上的趣事,阳光开朗的情绪越来越多。身体素质健康,甚至连个头都长的更快些了。
也许不能根除游戏,但时间大幅度减少是肯定的,我们也要相信孩子有一天会戒掉游戏。
有时候,不良因素可能来自于其他人否定性的评价,家长要有替换的智慧。如果是家长感觉他人当面否定自己的孩子,我们未必需要选择硬怼,远离这样的场合,远离负能量的人,既是保护孩子,也在给孩子示范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说一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放学后把一封信交给了妈妈,说老师只让妈妈打开看,妈妈边看边流泪,他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妈妈大声读给他听:“你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老师能够教他,请你自己教吧。”
母亲去世后,爱迪生无意间在衣柜里发现当年的那封信,打开之后,发现上面写到“你的孩子有智力上的缺陷,我们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就读,他被退学了。”
爱迪生读得泪流满面,然后在日记本上写道:“托马斯•爱迪生是个有智力缺陷的小孩。是他的母亲把他变成一个世界的天才。”
所以,家庭的关爱可以弥补孩子的任何缺陷,不要在言语上否定自己的孩子,当别人否定你的孩子时,请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限选择是改善拖延症的好套路。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有限选择:街头有两个拉面摊,相距不远,味道也差不多,可是东边摊位营业额每天都比西边摊位高出一二百元。西边摊位老板非常郁闷,我的拉面比他做得好吃,为什么没他挣钱多呢。
于是请教朋友,朋友观察了几天,发现两家摊位每天卖出拉面的数量差不了多少,但是,东边摊位每天要多卖出一二百个鸡蛋。拉面上桌前,东边摊位老板都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很多人都会选择加一个,也有人选择加两个,选择不加鸡蛋的人很少。
而西边摊位老板,却忽视了这个细节,总是很随意地问:“加不加鸡蛋?”有些人随口就说不加,也有人说加一个吧,很少有人选择加两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预设一个选择性陷阱,这就是有限选择。
比如晚上催促孩子去洗漱,我们不要说,快点去,而是说:“你是现在去洗漱,还是五分钟以后去?”其它像:快点写作业,改成:你是现在写呢?还是十分钟以后写?一般在二选一的情况下都会有明确的回应。
如果孩子不选,可能是我们的目的性太强,孩子感觉到一种压迫。那么需要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带着一点好奇心或者引导性。可以这样说:“你可能需要喝点水,休息一会,我们一起说说话,十分钟之后你开始做作业,我开始做饭。”
时间一到,立即拉着孩子进入场景,可以伴有适度的鼓励。
用微行动套路出好习惯。微行动,就是秉承:“小即是大”的核心。每一个微小的积极行动都是好习惯形成的起点,通过长期不懈的坚持与积累,从而引发质的改变。
行动,不是要等什么都准备好再开始,而是先开始,再完成,再完善。
雷军说:“如果你想干一件事,就先去干,哪怕做的很烂,哪怕一点都不完美。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别等到万无一失才行动,因为根本没有完美的准备。”
所有的成长都是在问题中摸索出来的,孩子的潜力也是在微行动中一点点被激发的。
用以退为进套路出责任感。孩子不想现在写作业,没关系,不要催,但是如果现在不写要拖到很晚,那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就过去了。要让孩子明白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用适当示弱套路出成就感。比如某件事,妈妈做不了,儿子能不能帮帮我,适当示弱,当孩子做出来了。要及时肯定,并对家庭成员宣扬孩子的优秀表现。
培养孩子,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育儿有法,育无定法。套路,只是我对教育方法使用的一个代名词。结合孩子的实际灵活选择适用的方法,才是所有教育者的应有之意。
培养孩子,需用爱与智慧。以耐心为笔,以鼓励为墨,以合适的方法为彩,绘出成长蓝图。让孩子在自由中探索,在挫折中坚韧。不以功利为尺,而以品德为基。如此,孩子自会在时光的雕琢下,绽放独特光芒,成为优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