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当我读懂“超限效应”,不再“唠叨”儿子,他的自觉性和上进心,终于出现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1

儿子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刚刚进入青春期,亲子矛盾就已经频繁爆发,好几次都差点没法收场。

作为小男孩的妈妈,我能接受他调皮,好动,贪玩。

但我不能忍受的,是才小学,就已经不听我的话,管不住他了。

原本希望,孩子能越长大,越懂事。可他呢,不仅不听管教,还逆反心理日益严重。

每天晚上,我让他早点洗漱,早点睡觉,他嘴上答应,但迟迟不行动。

直到我开始发火,咆哮,他才不情不愿的去做。

早上起床,我让他专心吃饭,别迟到,他一边发呆,一边慢吞吞的吃。

一小碗饭,能吃个十几分钟,简直把人活活气死,恨不得倒进他肚子里。

看电视,约定好了一次看1小时,可到时间了,我提醒他好几次,他都像没听见一样。

等我生气了,厉声训斥他,他才会恋恋不舍的放下。

但下一次,依旧照样,屡教不改。

学习上更是如此!

放学催他赶紧写作业,他磨磨蹭蹭的,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比如粗心大意,不愿意动脑思考,我也是屡次纠正。

可你这边苦口婆心的说着,他那边眼神已经飘忽了,好像把耳朵闭上了,任你在那喋喋不休。

摊上这样的孩子,我真是恨得牙根痒痒。

好好说话他不听,弄到后来,我只能通过发火,斥责,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儿子从小被公婆带大,感情深厚。

看到儿子经常被我大吼,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实在看不过去,也曾多次点我:教育孩子要耐心!

还在家庭群里转发“女人温柔是家庭最好的风水”、“孩子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好脾气的妈妈”。

老公也对我的教育态度不满:好好的孩子,让你天天这么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妈!

气的我跟他大吵一架!

私下里其实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也做过无数次心理建设,不要一面对儿子,就变成一个脾气暴躁的疯婆子。

可只要管儿子的学习,没几分钟,我又会控制不住的吼他。

儿子可能是被我骂多了,对我越来越反感,好几次看我的眼神,都透着一股恨意。

都说陪伴孩子成长是幸福的,可我现在只感觉心力交瘁!

我也不想一直骂他、吼他,可我好好跟他说,他根本听不见啊!

看到单位体检报告上,触目惊心的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我终于意识到,必须改变了,儿子学习倒是其次,我自己的身体才最重要!

02

为了拯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我开始学习如何科学养育青春期孩子,也在反思和成长中明白,为什么儿子总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原来,孩子听不进去我的话,不是我说的不够,而是我说的太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

指的是:如果外界的刺激太多、太强,或者持续的时间太久,就会让人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甚至造成逆反心理。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从小到大,他们都生活在家长的安排和指挥下。

长时间重复又单调的命令、催促,都会引起孩子听力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反感。

孩子无处逃避,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敷衍而麻木。

这时,家长的话再正确,也不会引发明显的效果。

孩子的耳朵会主动“关闭”——你越说,我越不想听。

想想也是。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一直由我包办。

我每天对他说的话太多了,充斥各种指令、要求、催促。

经常说一遍他没反应,我就会不断唠叨,上学、写作业,我每天都要催个十多次;

看电视、玩手机,我也得控制提醒:

别玩了,超时间了!

我跟你说话你没听见吗?

拿远点,这么近眼睛完了!

虽然我的话都是出于关心,推动孩子去做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成了嗡嗡作响的“噪音”。

明白了儿子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的原因所在,我开始调整跟他的沟通方式。

我只做了三个简单的改变,成功让儿子变得配合又听话。

03

1、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从心理上,跟我们变得亲近,愿意听我们说话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听话、没有反应,反复催促也没反应,都是故意的。

因为在平时的教育和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批评、责骂太多,要求太高,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成绩的高期待,以及辅导作业时的不愉快,破坏了亲子关系。

孩子虽然表面不敢反抗,但内心充满对抗,认为父母太严厉、唠叨。

即使他明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也不愿意配合。

所以,就装听不见,消极反抗。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强制命令,达不到目的;用好的态度,让人感受到温暖,才愿意配合。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大吼大叫。

而是用温暖的脸色,支持的态度,去撬动孩子的行动力。

这个方法,一定要父母改变在前,孩子才能呈现出执行力的提升。

管教孩子时,慢慢改善沟通的方式。

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先别急着发脾气骂他,而是关注他的感受,给他一个好脸色:

从经常否定、批评,改为多鼓励、多夸奖;

从要求、控制过多,改为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从关注成绩、分数,改为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他安全感,等等。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包容,他的抵触心理就会大大减轻,更愿意配合行动。

亲子关系好了,融洽了,你说的话,他才愿意走心的听。

2、亲子关系基础打好后,家长才能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做到“宽严有度”

很多时候,我们好好说话孩子不听,是因为孩子已经把我们“摸透了”。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根本不怕你,知道你骂完吼完,该怎样还是怎样。

不管他多么磨蹭,拖延,不遵守承诺,家长吼完,还是会给他收拾烂摊子。

所以,有人兜底,替他安排解决问题,孩子用不着着急。

父母没有威信,孩子才敢明目张胆的“充耳不闻”。

好的教育,都是宽严并济的。

对孩子有爱,有尊重,但更有边界和底线,让孩子知道言行的分寸。

这样,他才能对父母有“怕”,对指令认真服从。

我不再当一个唠叨墨迹的老妈子,而是在行为习惯方面,跟儿子商量并制定了一些清晰的规则。

比如:日常看手机的时间,回家后休息多久写作业,几点上床睡觉等等。

接着,我就用严格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态度。

提醒两次,还不放下手机,我就直接没收3天。

他央求闹腾,我不会趁机数落说教,指责他不遵守规则,而是温和但坚定的说:我知道你很想看,但这是我们约定好的,下次注意。

在清晰的约束下,儿子慢慢意识到,原则问题妈妈不会废话,也没得商量。

他开始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我的话他也会认真对待。

以前,不管我喊多少次,怎么催,儿子都当作没听见。直到看见我真的生气了,爆发了,才肯放下手机。

现在,即使他看的入迷,只要我说,到时间了。他就会痛快的放下,去做该做的事,再也不用我反复催。

因为他知道,妈妈的态度很坚决,自己也需要按照约定,遵守约定。

3、在日常沟通中,要少说多听,更要用“事”来教人,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孩子充耳不闻,除了他自身的问题外,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我们说的太多了。

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提要求,讲道理。

这些唠叨听在孩子耳朵里,不亚于唐僧念经,要把人折磨疯。

所以,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注意两个简单的法则。

首先,是尽量避免无效的说话方式,不要过多的重复,唠叨,催促。

发出的指令,要简单又明确。

比如孩子该写作业了,不要说:

都几点了,还不写作业!天天一点不自觉,写作业还得我提醒,上学是给我上的吗?

快点,别磨蹭了,让你写你没听见吗?一天天除了学习,干什么都积极!

赶紧的,你这孩子怎么回事!烦死了!

而是说:

再休息10分钟,7点我们准时写作业。

不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压力,孩子的心理内耗减轻,更容易启动执行。

其次,是多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一味灌输我们的道理。

比如孩子学习不专注,效率不高,先别急着训斥孩子不上进,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道理经过我们日复一日的宣教,孩子不会不懂。

听听孩子怎么说,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恐惧和不安。

少了指责,多了包容,孩子才敢说出自己的畏惧和卡点,最后接受我们给出的有效建议。

当然,即使家长改善了教育态度和沟通方式,孩子也不会一下子变好。

他们依然会出现不配合、不听话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让孩子自己对行为负责,承担“自然后果”。

以前,不管我提醒多少遍,儿子都不愿意整理书包和其他东西。

为了早上不手忙脚乱,不让他被批评,我只好替他收拾。

但现在,他不整理,我也不管,让他亲自体验着急和害怕的感觉。

果然,第二天早上,儿子在慌乱中,忘记带语文课本。

上课时,只有他一个人没带,老师不客气的批评了他。

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孩子都很在意老师和同学的看法,从那之后,儿子养成了睡前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很少丢三落四了。

所以,家长不必时时刻刻为孩子兜底,而是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体会到妈妈的话是对的,他会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也能真正懂得我们唠叨背后的用心。

经过这三个简单的调整,儿子现在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他学会了听从和配合,也逐渐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我也终于从生气憋屈中解脱,不用每天在这些小事上,跟他纠缠不休,气到结节了。

我也想跟那些有同样遭遇的妈妈们说:好的教育,不是家长自己使劲,而是要跟孩子共同努力。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当我读懂“超限效应”,不再“唠叨”儿子,他的自觉性和上进心,终于出现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