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总是依赖课件,跟着精心选择的课件亦步亦趋,眼中有课件,胸中无课文,只能说是完成任务,不能享受课堂。这学期,我打算自己研读课文,摆脱固有授课模式,依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因文定教,精简内容,自设议题,看看是否能教出实效。
《人之初》位属识字单元,担负识字写字和经典文化传承重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扣准识字教学,我引入字理、故事和经典资料,这样展开教学:
1.朗读导入,生字铺路
(早读播放宝宝巴士的《三字经》。里面有朗诵也有唱读,节奏明快,学生边默写边跟读,非常享受。)
经典引入
谁背过《三字经》?
一小半学生起劲儿地背,三字一顿,童声清脆,朗朗入耳。不过普遍背的不长。
三字经有什么特点?
学生指出:每一对都是三个字。
《三字经》就是古时候小朋友学习的资料,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包含天文地理历史知识,也包含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想!
板书课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三字经》里节选出来的。
板书:8.人之初
生字学习
学习“之”
正音:指导读好翘舌音
“之”像一个人的脚印,表示走路,行走。
有一个偏旁和“之”有关——
大家沉吟片刻,争相喊“走之!”
走之旁由“之”演化而来,走之旁的字有哪些?
“过”“ 运”“ 连”“遭”……
讲解:之,在古文中还有“的”的意思。
学习“初”
正音:指导读好翘舌音
“初”,左边衣字旁,右边是剪刀,用剪刀剪衣服,表示刚刚做好的衣服,延伸为开始,起初。
给初找朋友:起初 初中 初始……
想一想,人之初,是人的哪个阶段呢?
学生说刚出生时,婴儿期,新生儿期……
齐读课题: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提取信息
在人的初始阶段,大家品性怎样呢?读读第一行,找到一个关键字。
学生犹豫片刻,发现了“善”
拆写善:先写“羊”,下面的部件是“言”的变体,表示像羊儿那样温和的交谈。人之初,像小羊那样纯净,善良,多好!
朗读体会:人之初,性本善
关联自身:尚未长大的你们,也处在人之初,有很多美好的品性。小然勤快,每天写课程表;小瑞爱劳动,每天更换垃圾袋袋;小菲乐于助人,在小朋友受伤时第一时间带到医务室……
说说看,你还有哪些美好的品性?
这个问题类似于自夸,刚开始都挺不好意思的。几个小朋友先发言表扬自己字写得好(板书认真)、会帮家里整理床铺(板书孝顺)、协助奶奶收拾桌子(板书体贴),大家慢慢放开分享,一双双眼睛闪烁着童真和自爱。
读出美好:你们像纯洁的小羊,招人喜欢!谁来读一读?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学习“远”“近”
小朋友们有的勤奋,有的诚实,有的孝顺,有的善良,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所以说——性相近
出示字卡:近
正音:开火车读好前鼻音
自主交流:谁来讲讲这个字?
走之代表走路或距离,“斤”表示读音,合起来表示距离短,就是近。
学生们一个说,几个补充,能把形近字构字法说的很清楚了。
“近”的反义词就是——远!
送进句子读一读:
性相近,习相远
学习“相”
自主交流:谁来讲讲这个字?
看到两个mu,大家脑洞大开。
有的说:有一天“想”出去玩,却把心弄丢了,就变成了“相”。
有的说:从前树木的mu和口耳目的mu相遇了,它们俩组合在一起就成成了“相”。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这棵树就代表——木。接着,在树的右下角画了一只大大的眼睛。大家看了啧啧称奇。
你们看,这只眼睛是在欣赏树木吗?不是!它是在观察树的高矮粗细,研究它是否适合做桌子等家具!所以,“相”,有比较的意思,如相近,相远,相互等。
“相”还有个读音——相片 相册 照相馆
送进句子读一读:
性相近,习相远
提取信息
“远”在这里是差距大。为什么刚开始大家性情相近,后来差距越来越大呢?哪个字起了作用?
习!
学习“习”
演变:“习”以前是这样的:習
表示鸟儿扇动翅膀在日光下一圈圈飞翔,它在干什么呢?
一学生机敏地说:练习飞翔!
对!所以“习”就是练习,学习。老师这里有两个和学习有关的故事,想听的小朋友坐端正!
故事1
几百年前,有个人叫曾国潘。他一点儿也不聪明。
有天晚上,他在家背一篇小短文。一个小偷悄悄藏在屋里,准备等他睡着了,去偷东西。
谁知道,短短的一篇文章,曾国潘背了大半夜还没背会。
小偷很生气,他干脆走出来对曾国潘说:你呀你,一篇文章背这么多遍,我听都听会了,你还不会,真是笨死了!说罢,小偷一字不差地把文章背了出来。背完还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潘也知道自己不聪明,不过他学习真用功,一遍遍的读,一本本的记,研究好的文章,花很多时间学习。许多年之后,曾国藩考上了举人,一路考进翰林院,得到了皇帝和军机大臣的赏识,从此领兵打仗,成为非常重要的人物!
大家听得很唏嘘,“笨蛋”曾国潘居然凭借勤学苦读,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学习实在太重要了!
再读字卡:习
读词语:学习 练习 温习
读句子:性相近,习相远
故事2
伤仲永
古时候,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家乡,有个小孩叫仲永。
小仲永五岁的时候,忽然对爹爹说,给我一支笔,我要写字。
他爹瞪大了眼睛:你大字不认几个,还写字?他爹半信半疑地递给仲永一支笔。
谁知,仲永挥笔就写了一首诗!大家都惊掉了下巴,哇,这可是神童哎!
从此,仲永跟着爹爹,每天到达官贵人家里去写诗,卖弄才艺,换得一些银子和衣物,仲永也没有时间认真学习了。
几年后,王安石回老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这时候仲永写的诗和他五岁时候比没有长进。
又过了九年,王安石再见到仲永,发现他和普通乡邻一样,再也不是什么神童了!
大家都替仲永感到可惜,如果他当初努力学习,苦读诗书,或许会很不一样呢!
再读:性相近,习相远
连起来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学习“教”
看老师画:
猜猜是哪个字?
学生一会儿猜“学”,一会儿猜“性”,终于有小朋友说“教”!连忙询问是怎么猜到的?小朋友说因为下面有小孩子……
解释字理:大家观察很仔细,左下角的确是小孩子。右边是老师或父母拿着棍子在教小朋友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是很久之前的教育方式,其实古代人很重视教育,教育方法也充满智慧。
教育故事之 《孟母断杼》
战国时期,一个叫孟子的人,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独自抚养他。孟子的母亲很重视教育,对孟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他觉得读书太枯燥,就偷偷逃学,跑回家玩耍。
当时,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机上辛勤劳作。织布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每一寸布都凝结着她的心血。
见孟子逃学回来,他的母亲一句话没说,拿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织机上的布匹!
孟子大吃一惊,连忙问:
“母亲,您为什么要剪断织好的布?这样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孟子的母亲严肃地回答:
“你逃学,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匹布一样!布断了,还能接回去吗?你现在的学习,如果半途而废,将来还能成才吗?”
孟子听完,羞愧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他发奋读书,再也不逃学。后来,他成为和孔子一样的大圣人!
小朋友们,孟子逃学,他的母亲剪断布匹让他明白半途而废的道理,这就是“教”!
再读生字:教
读词语:教育 教学 教训
如果孟子的母亲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孟子后来会怎样呢?
读句子:
苟不教,性乃迁
“苟”,草字头,是“如果”的意思。
个别读、齐读
教育经典语句(提前板书)
教育很重要。《三字经》里有反复强调。
跟老师读一读,会背的背一背。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学习“道”
绘制图片
我先画好四块稻田,下面几笔勾勒出人头像,画上眼睛嘴巴后,学生一片欢呼:哇,真的是人 头 哎!
解释:道,“首”表示人最聪明的头部,走之表示路。一个人站在路中间在想应该走哪条路。“道”还表示方法,道义。
“教之道”就是——教育的方法
联接:平时你父母家人对你有哪些要求啊?
小朋友有的说写完作业要整理桌子,有的说妈妈会增加作业,有的说要按时睡觉……
板书:有序 乐学 惜时……
这些都是教育方法,属于“教之道”。
提取信息
教育方法千千万,最重要的方法是哪一个呢?请你读读本节最后一行,想一想,圈一圈。
学习“专”
指导读好翘舌音
绘制字理图
解释:“专”上半部分表示纺锤,下面是“寸”的变形,表示一个人用手往纺锤上绕线。这可是马虎不得的动作,一不小心,线就会绕乱,甚至绕到手上去呢!
给“专”找朋友:专心 专一 专门
“专”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弈秋的人,是天下闻名的围棋大师。他的棋院建在高山之上,窗外松涛阵阵,室内檀香袅袅。两个少年拜师学艺:一个叫阿诚,一个叫阿松。
每天清晨,阿诚第一个到棋院,跪坐在蒲团上,眼睛始终盯着棋盘。
-弈秋讲解棋理时,他连飞过的蝴蝶都不看一眼,手指在棋盘上模拟落子,连呼吸都放轻。
他记下每一局复盘,竹简上密密麻麻全是棋谱注解。
小朋友们,阿诚全身关注学习下棋,不受其他事情打扰,这就是“专”,再读:专,专心!
阿松呢?恰恰相反。
阿松总爱东张西望,窗外大雁飞过,他立刻抬头,手里的棋子掉在棋盘上”叮当”乱响。 弈秋讲”征子”战术时,阿松偷偷在棋谱背面画射大雁的姿势。
有次他假装思考,实际在数屋檐下的燕子窝里有几只雏鸟。
一天,弈秋让两人对弈。你们猜谁输了?阿诚步步为营,阿松却漏洞百出。弈秋叹息道:这两个人智力相同,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完全不一样。
所以,《三字经》说——
教之道,贵以专。
我们平时上课做作业应该怎么做呢?
请上课专心的小朋友一起读一读:
教之道,贵以专。
读整节: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因第一节内容教难理解,生字多,故事多,故以上需至少一个课时,生字来不及写。)
幼不学,老何为!
提取信息,自主理解
“子不学,非所宜”的”宜“,是好的意思。
想一想,一个人不学习,是好还是不好呢?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提取信息的套路,学生玩的很溜了,集体说“非”!
这句话简单,没什么好纠缠的。直接跳到第二行。
提取信息:读句子,找出一对反义词。
学生争相抢答:幼——老!
学习“幼”
出示字卡
这个字左边读“幺”,是小的意思。
为什么“幺”和“力”合起来是“幼”呢?
这个问题,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沉默良久,一个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孩子高高举起手,词不达意的说:
小的孩子,因为他小嘛,力气什么的也比不上其他人,所以是“幼”
我捋顺:一般小孩子的力气不大,所以用“幺”和“力”合起来代表幼小的孩子,对吗?
读词:幼儿 幼虫 幼儿园
送进句子:幼不学,老何为?
自主理解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一位话唠男孩,以奶奶的口吻谆谆教诲:就是你小的时候,你必须得好好学习!你、你、你不然的话,到你老了,你就啥事都干不成,还会被人笑话!
解释得挺到位,我也就不再废话,引读古诗:所以,《长歌行》里说——
(这首诗我们上学期诵读展示过,学生们昂扬背起:)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设置情境引读:
所以,当小朋友在家里磨磨蹭蹭不做作业,妈妈喊他关掉电视他还说再等一会儿,我们可以这样教育他:
(我一指,学生心领神会)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讲,在下面用铅笔扎橡皮,折纸飞机做手工,我们这样教育他: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朋友课堂作业没做完就跑出去疯玩,放学被留下来补作业,我们这样教育他: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大家一遍比一遍振聋发聩,一个个教育起别人来,倒真是人间清醒。
玉不琢,不成器
学习“玉”
出示字卡
学生纷纷读“yù”
好记吗?
好记!王字加一点!
为什么王字加一点,就成了珍贵的玉呢?
集体噤声。
老师这里有个故事,想不想听?
想!
故事识字 《汴和献玉》
楚国的时候,有个叫汴和的人。有一天,他在深山里发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他认为这是一块美玉。
于是,他抱着这块石头,朝见楚厉王,要把石头献给他。楚厉王一看,这不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吗?哪里是美玉?他不禁没接受,还给汴和定了罪。
后来,楚武王继位。汴和不死心哪,又捧着这块石头入朝献玉。楚武王也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给汴和治了罪!
汴和很伤心,哭了三天三夜。
后来,楚文王继位,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汴和找来,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细心地敲开石头,最后发现,这居然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这块美玉,就是后来连秦王都想抢夺的和氏璧!
你们看,尽管是美玉,不经雕琢,它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玉”上这一点,就代表雕琢的痕迹呀!
读生字:玉!
读句子: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人和玉一样,哪怕你是上等的人才,也要经过学习的雕琢,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美玉”。
一起读:人不学,不知义。
学习“义”
“义”这个字,从前是这样的:
仔细观察,它由哪两个字组成?
解释字理:羊是食草动物,小羊吃奶时都是跪向母羊,孝顺,善良,美好!我,代表自己。合起来,就表示把善良美好的德行放在头上,这就是“义”。
读生字:义
“义”的故事
义是知恩图报
从前有个叫韩信的人,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兄嫂生活。
他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但刻薄的嫂子还是非常讨厌他,经常不给他饭吃,韩信只好流落街头,忍饥挨饿。
当地有一位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每天趁洗衣时带一个饭团给他吃。韩信感激地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报答您。”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惦记着这位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找到这位老人,把她接到自己的宫殿里,象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她。
同学们,韩信就是这样,经过读书,懂得感恩,很讲义气。
一起读词:义气
读句子:人不学,不知义!
义是舍身救友
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
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
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这时候,强盗找上门来。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有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
一起读词:仗义
读句子:人不学,不知义!
整节朗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整篇朗读:……
以点带面,传承经典
同学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经典里蕴藏着古老的智慧。我们不仅读《三字经》中的《人之初》,还读过《百家姓》里的《姓氏歌》——
学生自发背起来:
姓氏歌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 东方,上官 欧阳!
我们读过《对韵歌》之《古对今》
古对今,
圆对方。
……
……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我们读过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红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弟子规》(上学期指导吟诵过)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
……
我几次发声打断,想说咱该写字了,都被无视,小朋友们像刹不住的火车,一节又一节地往下吟诵。
终于完了,我说该写字啦!
哀声一片。
还想背?嗯!
好吧,成全你们!
于是,大家又背了《长歌行》《人之初》《静夜思》《古朗月行》……
童声清脆,余音袅袅,经典不衰!
我说:中华经典何止于此!唐诗宋词,经典散文,唐宋八大家……古老的智慧,经典的文化,等着你们继承和传递。希望小朋友们多读多背多记,把中华灿烂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板书不系统,不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