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今天上午,闺女学校跟着另一个区在考二模,闺女一边骂骂咧咧地吐槽,一边极不情愿地考着。
今天上午考完英语和化学,下午五点半,班主任老师的一对一小窗成绩条就发来了,我一边感谢班主任的关注,一边感慨:老师们的阅卷效率实在是太高了!!!
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无论是校内模考,还是全区统考,都和原来的历次大考一个待遇——全校拉排名,无论是单科,还是总分。
中午闺女回家午休的时候,还只出了语文和物理的成绩,闺女听到我告诉她分数的时候,表情很平静,说了俩字:“还行。”
我是觉得挺好,她觉得还行,这成绩也算是差强人意了。我问闺女:“还行?看来你不算太满意啊?”
闺女很淡定:“确实称不上好,但我确实也没想让自己考太好。我们区里的二模统考五一之后就要考了,如果我这次校内模拟太兴奋、考得太好,下次考试状态可能就会回落,考成这样就刚刚好。”
好吧,你的考试你做主,你的感觉最重要。我赶紧附和她:“你说得很有道理!人的状态有波峰就有波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你自己凭感觉调整就行。”
下午班主任给我发了闺女的总分和排名,虽然总分比上次低了二十多分,名次却比上次全区一模统考进步了三名,看来闺女说考题比上次难是真没说错。
再看各科的分数,语文和化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数学、物理也维持原有水准,英语略有下滑,但没有滑出年级前五十,总体发挥出了闺女的正常水准。
闺女听到排名挺开心,因为有进步。但仔细看了批改后的答题卡,她感慨了一句:“还是出了许多不该出的错!”确实,闺女多次冲击年级前十未果,就是卡在这些不该错的失误上了。
高手对决,从来比拼的就是谁的失误更少。从优秀到卓越的距离,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该错”的细节里——并不是多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知识储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更好地降低非知识性错误出现的几率。
在中考最后冲刺阶段,减少失误不能全靠谨慎,要靠科学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把会做的题做对,本质上是在训练大脑的系统纠错能力,这是顶尖高手的核心竞争力。
这对于我是一个更高更难的新课题。我得好好研究一下,中考前最后这四十多天,我该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帮闺女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前提是她愿意。我尽快做好知识准备,然后跟她好好聊一聊,看她怎么想。
永远跟随在她身后,按照她的节奏,不越俎代庖,只潜移默化,做她最得力的帮手,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