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夸“你真棒”的孩子,多巴胺分泌模式会逐渐变得畸形,只为了他人的喝彩去行动,而丧失了自身探索的欲望。
斯坦福德韦克实验向我们表明,被空洞表扬所绑架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会主动选择更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恐惧被失败戳破“聪明”的泡沫。
德韦克解释说: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等同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你真棒”的毒害
1、养成评价依赖症
习惯外部激励的孩子,自我奖赏回路的活跃度会降低60%,如,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会时不时的问“妈妈我棒不棒?”
2、扼杀抗挫力
实验发现,与鼓励组中的孩子相比,在被空洞表扬组里的孩子,遇到挫折后的放弃率高出42%,如,被夸画画“天才”的孩子,一次比赛失利后,更容易永久弃笔。
3、催生表演型人格
当表扬聚集结果而非努力过程时,孩子可能会为了维持“聪明”人设而不择手段。如,孩子为了获得“乖宝宝”的夸奖,而把打翻的水杯藏起来甚至撒谎。
3步,从取悦到赋能
1、将评价性表扬转化为描述性表扬
如,将“你真是个小天才”转化为“妈妈看到你每天练琴45分钟(努力),处理强弱的感情特别细腻(细节),这份坚持很珍贵,会让结果更美丽哦(归因)。”
将“好乖阿宝宝”转化为“吃完饭,你主动收拾碗筷(行为),而且还能按材质分类放好(策略),真是一个出色的厨房小管家(身份认同)。”
2、记录成长而不止高光
每日发现。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引导孩子分享“今天的小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进步不在大小,如忍住没插话、主动去查字典、借铅笔给同学等。
关注过程。用影像记录孩子努力时的专注表情、认真模样,而不仅仅是领奖时的高光时刻。
3、赋能提问
当孩子向你展示TA的成果时,学会赋能提问:
“你对哪个部分最满意呢?”——强化自我察觉
“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让你觉得最难呢?”——肯定突破点
“如果能重来,你会改进哪里呢?”——开启成长螺旋
最好的鼓励不是告诉孩子“你多耀眼”,而是让TA发现“我能发光”。
当表扬从评判结果转向努力过程时,孩子的内心便会长出不依赖掌声的定海神针!